昨日北京的一场暴雨让海淀区田村东路铁道桥下变成池塘,连淹18辆车,而同样的一幕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为什么总是一下雨就“看海”,一下雨就要冒着“生命危险”出行,我们的地下管网到底怎么了?在上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节目中,专家给出了答案

管网专家:全国有50%以上雨水井都是堵着的。

【江贻芳】:我看的是上万口排水井,加上别的井就很多了。排水的这一块分两类,一种是刚才他下的那种井,还有一种是雨水,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格子格子那种的。有上万种,据我的情况来讲,大概有50%以上,雨水篦子或者雨水井都是堵着的。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堵着的原因造成了很多的内涝,也就是所谓的夏天到哪里去看海,到武汉去看海,到成都、到北京去看海。

【江贻芳】:北京市2013年7月26号那场暴雨,当时我从单位回到家里,正常的时间是10分钟,那一天我走了两个半小时。另外一次北京暴雨我自己就出来了。我住在北京远洋山水,那是新建小区,那周边基本是很好的。我当时到玉泉路,相对老一点,它的水深大概是到我大腿这一块。前两天在外地开会,我跟那些学员。问到他们,他们也是在全国做这项工作,他们给我的答案是70%都是堵塞的。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水到路上,他往哪里去?作为雨水来讲,他肯定要到我们城市的河流,或者湖泊里面去。怎么流呢?首先,到马路上,通过雨水篦子流下去,到我们旁边的管道,连接到旁边的阴井,再通过管道,就像你刚才讲的小管,再到大管,最终流到河里。前端雨水篦子和井都是堵着的时候,水只能在路面上。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这方面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北京地下还有三分之一的管线处于无人看护状态

【陈明】:因为我们整个城市再建设的过程当中,他的投资主体是多元的,资金来源也是。在政府的管理的改革当中,过去一个施工单位,你要在主管单位那里交押金,你施工了,交齐了以后,就把钱退给你。但是现在很多施工单位不交了。也极大的影响了,因为整个城市8200多公里的管线,实际上是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我们涉水业务重组到现在,我们现在是5200公里管线,那就是说还有3000公里管线,2100多公里是干线,900多公里是支线,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还有一个问题是断头管。我们建设的时候是随路建设,又分市属路、区属路。修到他的管界了,他管。现在北京市管线,基本上一公里差一米。他把几公里以外的水都搜集了,管道修到这儿以后,没有进河,就从这一块会冒出来。谁修路也修不到河里去。什么时候进河,谁来做最后一公里?你管理体制没有定下来,建设体制没有定下来,资金渠道没有定下来,就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所以从现在的情况我们调查来看,包括一些工程,他最后遇到了一些难点,比如说拆迁不动了,或者地下遇到什么问题了,他就甩项目。但是这个甩项目不是整个管道不做,整个管道都做完了,但是没有通。这个时候把上游的水都搜集了,到了这个地方冒出来。比如说西三旗这些地方都是这样,管线修到那儿没有了。没有修到河里面。

修建西客站导致了莲花池地区的排水不畅的根本原因

【陈明】:这里面确实是存在了这种你说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来的。北京莲花池,冯润之先生讲,当时建北京城的时候,是追着莲花池的水源来建设的。它是一个水盆,既是饮用水的来源,又是退水和蓄水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后来基本就耽搁了。西客站建设之前,莲花池还有40多公顷的水面。当时要建设西客站,既不占用农田,又能减少拆迁,大家当时公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建在莲花池里。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填平了,建设了现在著名的西客站。但是,你后来就发现,如果下了雨的时候,你这个盆就没有了。你北京有很多专家就讲,北京其实还不算是缺水的,北京降雨量算下来也不少了。但是你留不住。甚至你没有地方去存放。所以像莲花桥过去是重灾区。他的地下有一个暗函,它的上游是人民渠,它那个地方是新开渠。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是解放以后农的,一个是原来是农业的退水。那个暗函按它的设计能力就只能通过90个流量,就是一秒钟90个立方米。但是实际上在之前几个大雨的时候,上游汇集的水的流量是120、130都出现了。那怎么办?过去有很多水是要渗到地下去的,现在没有了。可是你又没有留下他行洪的通路。所以现在规划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现在要再开发一个小区。你需要给我建设一个五百立方米的雨水搜集的池子。我们现在要再建设,大家通过这些事故、通过这些灾害认识到人是不可以轻易的去伤害你的自然环境的。你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是要做补偿的。我们现在的规划就是规定,你要是硬化了,没有关系,你这个水不能再增加地面的进流。

地下的这些“生命线”、“保障线”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