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7月21日讯,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超常规”获批引发行业激辩。7月15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公开发文,矛头直指7月初 CFDA批准华大基因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一事。

耐人寻味的不仅是华大基因与中科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紫鑫药业(002118.SZ)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的二代测序仪产业转化项目“被抢跑”似乎更增添了一丝“火药味”。

周末,任鲁风在接受大智慧通讯社(微信:DZH_news)专访时依旧表示质疑,他认为CFDA的加速审评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环节,同时,他透露,正在向卫计委寻求另一条路径,类似于美国CLIA方式,由医疗机构申报临床资质审核,获得资质者可以从事基因测序服务项目,标准化流程还在制定过程中。他认为,如果这条路径放开,对基因测序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仪器”,市场也不仅仅会停留在“产前筛选”,对传统医疗是真正的“颠覆”。

**质疑:“超常规获批背后**

追溯到本月2日,CFDA官网发布消息,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四个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证。这是CFDA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而前述获批产品全部为华大基因所有,华大基因也将正式获得行政准入。

华大基因仅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获得了批件,在一片为基因测序政策松动欢呼声中,达安基因(002030.SZ)、贝瑞和康在排队审批的企业却面临新问题,究竟是否可以按照华大的审批流程进行还是标准化进展?任鲁风这一公开质疑,是否会引发两部委的高度警惕,放缓审批速度?

任鲁风直言,从13日向药监局递交政务公开申请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馈,“华大基因的审批明显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因为若走加速审评道路,必须要先在CFDA创新医疗器械网站上公示,“但是它没有公示”。他同时表明,递交政务公开的目的也是在于了解审批流程中需要哪些标准、涉及哪些流程,以便于其他公司申请的时候符合标准,“但如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我们也会提出撤销申请”。

前述获批的产品为华大基因去年3月收购CG公司所获得的测序系统、及LifeTech公司的Ion Proton系统。任鲁风直言,现在FDA获批的唯一产品为国际巨头Illumina的MiSeqDx产品。而华大基因经CFDA获批的Ion Proton系统则远远低于国外在唐筛测序技术方面需要测到的3000万条序列的水平,这一获批在国际上看来都是个“笑话”。

任鲁风认为,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等传统的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将国外的仪器“贴牌”国产化,是“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利引狼入室”之举。他本人揣测,这几家企业未来的核心还是在服务,因为今年2月两部委叫停后,对这些唐筛的企业冲击最大,所以他们通过这一方式(即向CFDA申报产品)获批后重新开展其服务业务,“只赚服务费用,而来源于核心技术资金的最大收入却流向国外”。

**争执:自主创新还是资本对垒?**

任鲁风在质疑华大基因等公司“引狼入室”、大力宣扬国产品种的“自主创新”时,其主导研发的紫鑫药业二代基因测序仪也备受关注。不过,业内并不看好紫鑫药业的二代测序技术,任鲁风作为紫鑫药业基因测序的灵魂人物,在此关键时点发言,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对此,任鲁风在专访中强调,中科紫鑫(紫鑫药业子公司)与其他公司定位不同、竞争市场不同,华大、达安主要还是定位于唐氏综合症产前筛选检查服务,而中科紫鑫则聚焦基因突变、微生物组等,包括肥胖、糖尿病、类风湿、免疫系统等有很大关联性的疾病检测,“因为我们的技术产出不了很大数据量,所以不做唐筛,与华大、达安等没有任何交叉的东西”。

他认为,中科紫鑫的测序仪仅仅与罗氏相关机器的核心原理一致,而在细节技术上有几大创新,一则是读长延长,相应的准确性会相应提高;二是应用比较灵活,芯片自己制作,分成三份,在结构上有所改变,样本量少时,取其中一份即可;三是价格优势,报价可能仅仅为罗氏的1/6。

**诉求:紫鑫的另辟蹊径**

目前,紫鑫药业正公开征集20家试用单位,免费试用新一代测序仪产品,试用6个月,预计今年底产能在100~200台,明年产能将达500~1000台,实现量产。

任鲁风向记者介绍,在美国,基因测序产品有两套申报流程,一是通过FDA获批产品,二是通过CLIA流程,即临床机构、人员、技术、检测都通过该体系认证,就可以开展,“中国现在也在试图探索第二个路径”。

他进一步介绍,国家卫计委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立,中科院基因所主要负责测序技术的标准,“现在包括标准、规范、指南等已形成草稿”,也就是说,之后,卫计委会对人员的从业资格、机构的临床条件、技术的成熟标准成都等进行认证。这也意味着,可以不通过CFDA长时间的审批流程,快速获得临床应用。

“明年中科紫鑫的产品也会向CFDA申报申请”,任鲁风肯定地说,“但是如果卫计委制定出类似于美国CLIA方案,则公司直接走这一路径,不会再向CFDA申报”。

他表示,公司选择20家试用单位也是为了得到一些用户反馈,因为在中国用户体验的数据太少,这也是类似CLIA方案中需要的标准,“但是现在试用还没正式开始进行,下半年肯定会开展,具体时间要看布局”。

**蓝图:“颠覆医疗”亟待政策破冰**

在任鲁风看来,国内基因测序的技术不存在任何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政策对科研的导向上,需要政策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前述提到的类似CLIA的机制的建立,将对中国的基因检测、医疗诊断行业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CFDA的体系认证只是针对产品类的适应症,每个产品都要通过该流程进行申请认定;但美国的CLIA体系则针对临床应用,只要医疗机构、内部质量、从业人员、实验室等均通过该体系认证,无所谓适应症,就可以开展临床工作,更有利于基因测序这一新兴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市场的推广。

任鲁风认为,现在是从经典医学向精准医学过渡的阶段,几类传统大病可能是一个原因所致,因此,传统的大分科局面可能会打破,根据基因测序这一技术,从基因上分析出问题来对症下药。但是中国的认知却仅仅停留在“唐筛”上,而唐筛所需技术门槛并不高,“可以肯定的是唐筛仅仅是基因测序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国内因为政策导向性不足以及对基因测序的认知有限,所以才仅仅停留在唐筛上”。

在任鲁风看来,中国只有将CLIA体系引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产品的获批上,基因测序应用不断推开,引入所有竞争者(包括国内、国外),促进国产品牌的建立,寻求自己的行业竞争地位,后续随着认知的加深,基因测序行业将会呈现爆发性增长。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亿美元左右。其中,肿瘤学120亿美元、生命科学50亿美元(包括生命科学工具、复杂病症,农业基因以及影响因子和宏基因组)、生育和基因健康20亿美元(孕妇和新生儿童的检测,以及基因健康)、其他应用10亿美元。但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国内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

发稿:陶涛/何巨骉 审校:沈玮

*本文信息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 官方微信互动DZH_news 上海站电话:+86-21-2021 9988-31065 北京站电话:+86-10-5799 5701 微博爆料weibo.com/dzhnews)

查看更多个股新闻,请登陆大智慧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