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涝北旱”的基本格局由来已久,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旱”加剧。面对不少地方“十年九旱”的现状,一些气象和农业专家思考着另一种与老天“对弈”的策略:在我国北方长期缺水的自然条件下,除了根据旱情随时动员应战,更要把“长期主动抗旱”作为常规战术——既能打“遭遇战”,更善打“持久战”。

翻开中国地图,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过去,干旱平均两年一次;近来,旱灾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且旱情不断突破西北、华北、华中等传统旱区的边界。即便是云南、贵州等水资源充沛的湿润地区,也不时遭遇干旱考验。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张强说:“与洪涝、台风、地震这样的‘急性病’不同,旱灾的发生正日趋常态化,成为一种需要人类持久抗争的‘慢性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将“靠天吃饭”。长期扎根北方、从事旱地和节水农业研究的中科院专家张正斌研究员说:“在‘北旱’难解的现实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猜准老天的下一步行动,不如主动适应它,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在北方设立公益性人工增雨专项资金,适时捉云促雨。

据农业专家介绍,一场10毫米的小雨就能让旱情缓解,一场30毫米的中雨即可让农作物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