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冒着塌方和落石的危险开挖泄流槽,难度极大。

泄流槽开挖难度极大

堰塞体基本都是坚硬的喀斯特岩石,须破碎处理后方能开挖。

施工后勤保障难度大。

余震不断、塌方和落石威胁大。

早报讯 经过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1100多名官兵7天紧张奋战,鲁甸地震灾区牛栏江堰塞湖泄流槽于昨日17时全面打通。一条长753米,顶宽30米,底宽5米,深8米的泄流槽贯穿堰塞体,标志着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昨日通报,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国土部门调集389名技术人员组成53个工作组分赴灾区开展应急排查,目前已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96处,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67处。对排查的隐患点,已无条件转移所有受威胁人员。

正对泄流槽局部修整

在鲁甸地震中形成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库容达2.6亿立方米,堪称中国第一大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给上下游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形成巨大威胁,地震后不到2小时,离江面最近的人家即被淹,在水位迅速上涨的时段,近60户人家被堰塞湖吞没。牛栏江堰塞湖成了地震灾区的心腹大患,排除堰塞湖险情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抗震救灾的一大考验。

武警水电部队担负主要施工任务,800多名官兵克服天气复杂多变、施工任务艰巨等困难,共进行炸药量超过1吨的大规模爆破13次,小规模爆破100余次,出动大型工程机械210台,开挖土石方10.3万立方米,顺利完成攻坚任务。

目前,施工的武警水电部队还在抓紧时间对泄流槽进行局部修整,完毕后将开始对堰塞湖泄流。

一边施工一边提防落石

据了解,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方案由工程应急排险处置体系和群众转移避险措施体系组成。群众转移避险措施体系主要是划定了风险区和预警区,建立了群众转移避险的责任制、预警机制和风险识别机制。

堰塞湖不但堰塞体土石方总量大,而且还要一边施工一边提防余震引发的山体塌方和落石,最难的是红石岩堰塞体基本都是坚硬的喀斯特岩石,很多大石必须要经过破碎处理后方能开挖,开挖难度比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大很多,难度更大的是,塌方山体落差太大,施工危险和难度就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道路狭窄湿滑,施工后勤保障难度也很大。武警水电部队不畏艰难,攻坚克难,冒着余震不断、塌方和落石的危险打通通道,水陆并进,提前完成了泄流槽的开挖工程,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先机。

目前,国家防总前方工作组正调度堰塞湖上游的德泽水库关闸拦蓄减少入湖水量,缓解堰塞湖水位上涨压力,已拦蓄近5000万立方米。同时,调度堰塞湖下游天花板和黄角树电站预泄腾空库容近1亿立方米,为后期蓄滞堰塞湖下泄洪水做好准备。鲁甸、会泽、巧家、昭阳等4县(区)共疏散转移堰塞湖上下游受威胁群众13044人,其中堰塞湖上游3491人、下游9553人。

确保灾害威胁区无人住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介绍,国土部门的排查范围覆盖了地震烈度6度以上区域,作业单位以乡镇为任务区,以行政村为工作单元,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采取紧急转移避让,无条件转移所有受威胁的人员,确保地质灾害威胁区无一人居住。

为了防范地质灾害,国土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开展防灾避灾知识培训,指导群众防灾避灾;确定监测人员,配备监测和报警设备,对隐患点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在隐患点附近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必要时设立警戒区,禁止在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区开展一切活动。

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