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如果不是报告文学,那么,它是哪一个文学类别?诗歌?或者神话?    如果体例有问题,为何当初又允许《瞻对》一文进入报告文学组的评选,而要等一轮轮投票下来,又以终投的零票收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程序?       《瞻对》一文和他们投下了庄严一票的那些作品相较,艺术水准太差?语言?结构?在哪一方面有贻笑大方的败笔?

早报讯 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之后,作家阿来的非虚构作品《瞻对》参评报告文学类别奖项获0票,引发舆论大哗。8月16日,阿来就鲁奖此次评审结果发表声明,就自己的写作初衷,对非虚构文学的看法,以及对此次评选的作品体例、评选程序和作品本身等存在的争议做了梳理和追问。这篇声明作于8月14日,又因“担心有什么出于个人义愤的偏激之辞与不当之处,所以,又放在手边两天”,昨日正式刊发。

在声明中,阿来先是详述了得知结果的过程。他表示,一开始对得奖与不得奖并不太在意。“人民物质生活长足进步的同时,却在国家认同这种最基本的信仰上发生迷茫。我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试图在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答案。这种寻求使我心情沉痛,因此,入围一个文学奖项的消息那小小的喜悦并不足以抵消心头的重压。”

然而,一个又一个关于“零票”的询问电话将他“唤醒”,“又一个记者的电话打来,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我站在尼洋河边的堤岸上,对着暮色渐浓的空荡荡的河谷说出了三个字: 我抗议! ”

随后,阿来从三个方面表达了他对鲁迅文学奖的疑问。

首先是关于体例。此前,关于《瞻对》未获一票的讨论,有人猜测是因其体例与“报告文学”不合。阿来在声明中称,《瞻对》曾发表在《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阿来认为,“非虚构文学更符合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初创时的信念,更相信对正在发生的现实(当下)与曾经发生的现实(历史)中人和事的梳理”,“非虚构如果不是报告文学,那么,它是哪一个文学类别?诗歌?或者神话?”

其次是鲁迅文学奖的评奖程序。阿来在声明中说,如果《瞻对》不属于报告文学,“那么,为何当初又允许《瞻对》一文进入报告文学组的评选,而不当时就拿掉?而要等一轮轮投票下来,又以终投的零票收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程序?”

如果不是体例问题,那么就是《瞻对》本身的问题了。阿来继续在声明中追问,“题材不重要不重大?中国边疆地带,尤其是西藏与新疆的问题,种种谬见,种种动荡,难道不正是今天中国严酷现实之一种,不需要正本清源?”

报告文学奖的11名评委中,有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阿来作品零票事件后,他回应媒体采访称10部入选作品只有5部能得奖,评不上很正常,评委团队是公正的,“评上了就没有问题,评不上就有问题,这在文学界,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他还对阿来抗议的消息表示难以置信,“他说他抗议?这个不会的吧。”

对此阿来表示,“难道我历时数年,抚今追昔,孤独寂寞,写成《瞻对》一文,只是何建明先生轻飘飘一句话,是一个得过小说奖的人想显示自己才华横溢,贪心不足,吃了碗里又望着锅里,想再得一个报告文学奖?以至误闯了别人的禁地?”

“又或者,《瞻对》一文和他们投下了庄严一票的那些作品相较,艺术水准太差?语言?结构?在哪一方面有贻笑大方的败笔?”

对于此次鲁迅文学奖首次实名投票却出现这样的结果,阿来也表示了质疑,“评委实名投票,是实名给谁看?读者?文学?社会?还是谁?”

最后,阿来表示,自己不会“因这个奖项的得或失而影响正在进行的写作”,自己此次发表声明,是“希望我自己和其他写作者再来参加这个奖项时,以文学之名,受到公正的对待”。并在结尾呐喊般地期望,“我们今天的书写,我们今天围绕文学书写的种种作为,也必将为后人所书写,成为将来的 报告文学 或 非虚构 。就像我们的文学前辈们种种文学的非文学的作为正在被今天的人们所书写与评判。我愿意看到,将来我的子孙不会因为我今天的作为而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