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年代,先进的网络提供最多样化的信息;这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跑偏的信息更容易得到病毒式流传。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昨天一起所谓的“外国乘客在上海地铁晕倒,乘客逃窜无人相助”新闻成为舆论热点,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一起典型的“传播歪楼”事件。

昨天被传播得沸反盈天的“报道”是这样的:8月9日,2号线上一外籍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蜂拥冲出车门,引发舆论热议,有的谴责乘客,有的则力辩在当时场景下,先行撤离“属于人之常情”。甚至有好事媒体做了调查:43.5%的网友对“见死不救”表示理解……

事实上,根据车厢的监控视频显示,当晚9点多,车厢里的乘客并不多,一位坐在座位上的外籍男子头歪向身边的一位女士,女士起身躲开外籍男子,男子随即躺倒在地铁车厢内。这让周边的乘客吓了一跳,因有人叫喊“出事了”,前后3节车厢的乘客蜂拥而出,一名男乘客还摔倒在地,所幸未发生踩踏事故。

其实,从男子倒地到地铁到站开门,满打满算也只有20秒钟,根本不存在人们臆想出的乘客“见死不救” 的情况。而且当时就有乘客及时通知了站台工作人员,而那位外籍男子“躺倒”40秒时间内,已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查看情况,之后他“满血满状态”地自行离开了。

这楼是怎么歪的呢?

原来,昨天最早的报道是这样的,“记者从上海地铁方披露的2起典型乘客惊慌案例中发现,乘客对突发情况反应过度,盲目跟风,极易引发次生灾害。”首先这是地铁方面主动披露的监控视频,主旨是希望乘客不要反应过度;但是,记者却对视频主观臆断地做了“周围乘客无一相助”“仓皇逃窜”的描述。

在之后的网络传播中,有人就开始“看图讲故事”,将这则新闻演绎出《上海地铁:老外晕倒乘客无一相助仓皇逃窜》。不少网民不细看新闻本身,瞥一眼标题就发评论了。

这次事件凸显了网络时代的悖论。一方面是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呈现文字、现场照片、监控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使事件的多面性得到充分呈现。另一方面,在发达的网络人际传播渠道中,为了导流量、拼点击率、赚眼球,传播者又努力对丰富的信息进行“压缩”,突出其中离奇性。

这是最好的年代,先进的网络提供最多样化的信息;这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跑偏的信息更容易得到病毒式流传。于是,一则意在提醒乘客不要反应过度的新闻,却在传播过程中走样、歪楼,“看图说话”,“转发是因为相信,而不是因为真实”。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舆论场中谣言、“歪楼”一旦发生,那么“箭就已射出去”,事后的辟谣、澄清通常没有谣言传播得那么广,这导致很多谣言很难被清除,“歪楼”很难被正过来。比如,上周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产妇死亡”事件,其中医患矛盾不说,个别人造谣称亲属拖延签字四小时导致延误治疗,迎合了不少人“对狗血剧情的预期”,引爆了潘朵拉魔盒。之后,舆论在谴责“婆婆对媳妇没安好心”“保大人、保小孩”的泥淖里深陷难出。事实是产妇亲属根本没有延误手术签字,手术室外就有产妇的父亲和哥哥。

众所周知,今年中国多个城市发生过暴恐事件,可能对公众的集体安全意识造成了阴影。在这样的微妙时间段里,大家应该理性、冷静,不要自乱阵脚 ,更不要以讹传讹。面对相关的新闻,媒体人更要拿出社会责任感,不添油加醋,不通过放大“狗血情节”来歪楼导流量;受众也要学会识别“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