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上海的水灾图

国风旧影录

仲富兰

闹水患,上海人称之为“发大水”,当灾害突然降临时,人们就会措手不及。这是一幅1920年代上海的水灾图,那个年代,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一发大水,申城主要街道几成泽国,马路上齐腰深的大水,弄得老阿婆只能坐在门板上漂流,她还要看护坐在木盆里的孩童,形同难民,看看真感觉心痛。如果说这只是八九十年前的往事,那么1962年的那一场大水,则是我所亲历的。1962年夏天,台风、暴雨、天文高潮同时袭击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出现决口,上海半个市区进水被淹,黄浦、杨浦等区水深达1.5米-1.8米,居住在徐家汇的我们也未能幸免,水淹家里数厘米,我们兄弟姐妹协助父母奋勇地往门槛外舀水,那时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现在许多年轻朋友已经感受不到“发大水”的痛苦了。其实,“海潮就像一只猛虎,窥视上海的卧榻之侧。”因为上海北濒长江,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是长江出海的门户,也是太湖流域的尾冲,人们在尽享河湖港汊、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益之外,也要看到这种临江濒海的水灾是祖祖辈辈上海人的心腹大患。

其实,昔日的水患并没有绝迹,水灾离申城并不遥远。上海滩,就是冲积而成的滩涂之地,黄浦江、苏州河贯穿市区,加之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过境,若上游洪水发生时赶上高潮位,则排水历时加长,灾情加剧。根据上海水务局发布的数据,上海市区高程仅为3至3.5米,高出年平均高潮位0.35厘米左右。中心区的黄浦、静安不少地区则在3米以下,最低处仅2.2米。当下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灾的强度、频度和广度都在增长,如果正赶上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陆地大面积强降水,上游来水、本地暴雨积水与风暴潮袭击同时出现,发生“三碰头”现象,就会出现严重的水灾。

民众寄希望于政府的水务治理,按照防汛防台有关预案,进一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把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安全有序正常运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系华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