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西安汉唐金融财税研究院和中融国信国际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4中国小微金融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金融办、人民银行、金融高等院校、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行业协会以及保险、证券业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会议。

小微金融是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金融系统的公益组织,根据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和多年来在中西部地区开展“金惠工程”项目的实践,确立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小微金融的商业模式与风险控制,并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世界银行微贷业务外聘专家廖志英、原民生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市场总监王志成及宜信公司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等嘉宾,分别从宏观政策角度和实际业务操作层面对国内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本次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就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分别从体制和政策性因素方面展开讨论,并且得出结论:要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张承惠认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矛盾:即国内目前货币信贷环境总体宽松,加息和上浮利率的占比不断下降,贷款利率下浮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程度普遍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理应略有下降,但事实情况却是银行找不到好项目,企业融不到资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监测的3.4万户企业财务费用数据显示:企业的财务费用上涨,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并没有得到改善。张承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体制性原因是我国长期所处的计划经济环境导致以银行为主的间接性融资比重畸高,大中型企业占据银行的大部分信贷资金,挤占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另外,债权比重过高,股权等低成本渠道的融资占比不断下降,所以即使主流金融的利率水平略有下降,也不足以弥补财务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一现象从银行总资产占GDP的比重也可见一斑,大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必然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除非有相应的政策配合和小微金融服务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缺乏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对金融机构不合理的行政管制和国家隐性担保的存在,也导致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及僵尸企业等领域,所有这一切,都导致小微金融业务发展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情况,张承惠提出,要从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多渠道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供给;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银行将表外业务转至表内;放松对信贷活动的行政性管制,松绑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盘活沉淀资产以及改变现有以机构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转向以功能为核心的监管方式等方面着力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小微金融业务蓬勃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演讲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小微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展开。他表示,自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改革重点抓住两个核心(竞争性市场、自主定价权)和三个关键(利率水平变动、风险释放定价和金融产品设计)。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市场竞争环境,迫使银行不得不业务下沉,将小微金融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着力为小微企业提供集支付、储蓄、保险、信贷等为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同时借鉴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经验开展工作,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郭田勇认为,宏观环境和政府政策为我国小微金融的发展铺垫了道路,但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各项事业的发展永远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始于心,关键还要践于行。

世界银行微贷业务外聘专家廖志英凭借多年做微贷业务的专业经验,从微贷业务的背景、微贷技术的分类及要点,风险控制以及对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角度,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廖志英认为,要“从下至上”,将半正规的信贷机构做大成正规金融机构;“从上至下”,使现有银行业务下沉至微贷客户,兵分两路,齐头并进,积极响应中央普惠金融政策号召。她根据申请贷款客户的特征不同,将微贷业务分为快速微贷、微贷和小贷三类,并提出要实施基于现金流的个贷技术开展具体业务操作, 该技术重视客户第一还款来源,轻视抵押担保.。要根据微贷业务的核心环节设置贷款准入管理标准、贷款审批管理标准、授信执行管理标准、贷款资金管理标准以及到期收回管理标准等全流程,以严格管控微贷业务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识到小额贷款领域的盈利机会,相对较高的贷款利差吸引着众多金融机构前来切割这块蛋糕。只要机构管理成本有优势,业务模式选择正确,并对小微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事业容忍期和合理规划,此项工作就比较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