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回音

<<<<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陆建德先生以《纪念一位“可恶的人”》一文(2014年9月7日《上海书评》),作为纪念。陈尚君先生在微博转发,词句很耐人寻味:“纪念杨荫榆,绝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而这句“绝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也遭到了批评——

@雍容LHY:鲁迅先生批评杨荫榆时尚不知未来之事。杨绛对“三伯伯”的回忆就比较完整地和持平地记述了她的一生。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肯定她的晚节,理解她的处境,厘清事实,但那不是“绝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刻意翻案最无趣。

而反批评也随之而来,依据自然是杨荫榆侄女杨绛的名文《回忆我的姑母》——

@图森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形势还很严峻,虽然以不清楚为由避开了这段历史,但杨绛回忆录的通篇行文,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杨萌榆仍贬多于褒。现在言论环境很宽松,杨绛并没有替她姑姑翻案的意思,说明很可能杨萌榆人并不咋地。

好玩的是,钱基博也给牵扯上了,真正是“躺中”——

@泉州伍少杰:鲁迅与杨荫榆的过节有公义,因许广平关系也有私怨,后来钱基博发表文章说:“树人颓废,不适于奋斗。树人所著,只有过去回忆,而不知建设将来……”是否为儿女亲家出气,只有天知道了。

文章本身,也有人提出批评——

@私家野史:文章虽好,但所述依然一笔糊涂账、和稀泥。对与错,总有一二,是与非,必居其一,须就事论事,王顾左右而言他,实在匪夷所思。

@秦千里微博:学界的权力斗争,自京师大学堂创办便一直存在,浙系,李石曾,都是关键分子。此文提到一些问题,但都没有讲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批评者,一为《挖历史》杂志主编,一为出品人。这段历史,倒真不妨挖一挖的。

最后再来看一位读者的评论——

@sweetxz:看了有点心塞……五四革了传统的命,却也无法建立起西方式的文明、规则、秩序,从上到下一片戾气,意识超前的人往往成为悲剧……

对近代史特具兴趣的陆建德先生,看到这句评论,会不会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同一期孟彦弘先生《隋朝何以短命》,文章精彩,评论亦精彩。澎湃上有几位网友的参与热情很高。一位叫做“捣麝成尘”的网友点评了唐征高丽这段史事——

很多人用现代的国家分界线以及地缘理念,想当然认为隋唐伐高勾丽就是侵略战争,完全是错误的。首先,朝鲜半岛的土地在隋唐时人的眼中不是“外国”,而是旧疆。汉武帝在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于其地置乐浪、真番、临屯、玄冤四郡,此后,这些郡县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直至西晋。其次,高勾丽在隋唐时人的眼中不是“外国人”。这个民族本身起源于中国东北,其族属是由夫余人融合秽貘人等东北地区其他民族形成,其第一个国都丸都就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在鸭绿江西边。高勾丽这个民族崛起之后,本身也是想往中原发展,但先受挫于慕容鲜卑,后又不可能和拓跋北魏相争,于是才全力向朝鲜半岛发展。其实百济人的主体最起码统治核心的人也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夫余人,百济在很多史书上被称作“南夫余”。总之,以中原王朝正朔自居的隋唐政权,其攻打高勾丽时心里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在“侵略”,而是收复旧疆土的行为,道理和大陆不会放弃台湾是一样的。可叹现在的人老是以现代国家疆域和民族主义套古代的历史,缘木求鱼啊。

或者说,如果认为隋唐是“侵略”朝鲜的话,那么高勾丽和百济也是侵略者,只有新罗人才基本是朝鲜半岛的原住民——韩族。而朝鲜三国中,恰恰新罗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最好。唐高宗的时候正是新罗向唐求援才导致了唐灭高勾丽的战争,此外唐玄奘的两大弟子之一的圆测就是新罗王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罗和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所以,大胆比喻一下,对于新罗等正宗朝鲜半岛原住民来说,隋唐与高勾丽的战争,是两个惹不起的侵略者之间的战争,类似于日俄战争之于清朝,而且高勾丽和百济一直想灭亡新罗,因此新罗人没有任何意外的自然而然的支持中原王朝。

网友“骠骑大将军”和“齐格非”也献上了精彩点评——

@骠骑大将军:大隋帝国对高勾丽的征伐主要原因是高勾丽王高元冒犯了帝国的威严,皇帝多次派使者去高勾丽都被羞辱,甚至暗中对抗大隋。为此,大隋皇帝三次征伐高勾丽,最后一次几乎要消灭高勾丽,高勾丽却投降了。虽然三次征伐高勾丽耗费不少民力,给大隋帝国也带来了巨大负担,但这个征伐的战略没有错,错就错在大隋皇帝不该亲征,直接交给一个将军就可以了,比如当时的水军大都督来护儿。其实隋文帝在位时也曾想征伐高勾丽。另外,唐帝国成立后唐太宗李世民也亲征过高勾丽,但也失败了,史书却很少提起。同样是征伐高勾丽,为何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历史评价不同?后来,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适派大将军薛仁贵彻底灭掉了高勾丽,也终于完成了几代人的历史创举。

@齐格非:骠骑大将军讲得很好,我也补充一些。隋炀帝的失败是有时候有点刚愎自用,又有点妇人之仁的结果。多次被高句丽的假投降骗,到口的鸭子老是又飞了。而且隋朝老是出动太多大军,造成后勤供应困难,深入敌境没吃的,溃败主要是被饿死的。到太宗时候,吸取教训,稳扎稳打,出动部队也不太多,后勤较为轻松。即使所谓失败,也只不过是平手,因为太宗时期很少平手的仗,大都是所向披靡,因此归位于失败也可以算是。但撤军也做了点事情,似乎破坏了很多高句丽的农业设施,让其农业生产长期低迷。等到高宗出兵,加上高句丽天灾,终于一举平定。说一下高句丽对付天朝大军的方法。由于其游牧加农耕相结合的政权,农耕主要集中在几个关城的周围,因此每次打仗都会集合所有臣民到各个城市,野外坚壁清野。而其城市都建设在要道,除了这些道路,当时东北很多地方都是蛮荒,军队无法通过,必须攻下这一个个城市。由于东北气候,冬季太冷,无法野外宿营,只能从春季到秋季,半年多点能够打仗。高句丽人守住半年就能等大军自然撤军。

澎湃可以长篇大论,微博只能零星片语,不过也不乏趣味和识见,隋炀帝被变着法儿地吐槽了一遍——

@门神尉迟: 【从西魏到北周到隋到唐,底盘是关陇贵族(汉+鲜卑)集团,唐加入了河东及山东士族,盘子没大变,董事长变了】

@门神尉迟: 【嗯!太多形象工程;太多援外项目;还要用兵高句丽?他本钱虽大,信用卡还是刷爆了】

@潇湘未名:太过积极有为,太难折腾最后玩崩的例子不少啊。

@飞飞在田野:哈哈,看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也有同样的感觉。不过汉武帝也玩得狠着呢,都没玩完,看来也是各人的命数。

@asahili: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审时度势,不能量体裁衣地制定自己的执政改革方案。说白了,就是不是伟大的政治家。

@宇治茶:好文,确实给了一个全新的看事物的角度,特别那句隋还是地方性质的全国政权。想到武德四年李二攻洛阳不下,还是因为王世充的大部分江淮精锐都是集成自宇文化及那里。在政改方面,走得远的还是武后,但毕竟带着流血地在消除关陇集团的影响。武德贞观年间对于河北的安抚,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加强的。

陈尚君老师则一如既往地以积极的回复和互动引领讨论——

@弦断: 一直都说李世民比杨广幸运,有杨广这个前车之鉴,他俩的性子很多地方很像。

@陈尚君的微博:小李他奶奶,和老杨他妈,那可是亲姐妹,不像倒怪了。

@朝夕印象:不觉得,太宗水瓶座,二广据行事风格来推测极似水象星座的天蝎座,这两个星座的性子完全两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