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巡按

张文礼

有的时候,某个出版社换了掌门人或者新成立一个部门,很快就会气象一新。

在俞晓群从辽宁出版集团入主海豚出版社之前,对海豚没有任何了解。随着“海豚书馆”丛书的批量推向市场,很快海豚便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但因为不喜欢平脊精装轻型纸的装帧,我买这一系列的书不多。最近看到沈昌文的《也无风雨也无晴》(2014年8月)出版,虽然定价不低,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入手。沈公的所有著作我都有购藏,这本是布面圆脊精装,内文用纸也好,应该是他的著作中制作得最精致的一本了。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尽管有些内容与沈公此前著作重复,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与扬之水《〈读书〉十年》中的相关段落对照,就感觉更有意味。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从一个小学徒一步步走上三联书店总经理的岗位,如何与各种文化老人交往,如何“向后看”做出版。里面讲的《读书无禁区》发表之后的风波等话题都很有意思。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吕叔湘先生经常在读完《读书》后给沈昌文写信提意见,有一次他说编《读书》要坚持两条原则,其中一条是“不拿十亿人的共同语言开玩笑”。联想到几年前我参加编辑入职培训时,一位老师讲编辑的职责,有一条就是“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实他们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规范。看看当下图书市场上的书,要做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该书的版权页,这本书是从台湾大块文化购买的简体字版权。书在繁简转换时,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资料”成了“数据”,第228页正文和注释中“申慧辉”错成了“申辉慧”,注释中的一些信息也不准确。最遗憾的是,书中虽配有不少插图,但图像质量普遍不高,原本想看看有些图片上面的具体信息,比如“陈翰伯对《读书》杂志的指示”,“关于《读书》杂志的有关文件”,现在只能靠猜了。

汪家明是我很敬佩的出版人,他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就在想他去了人民美术社后会出版什么样的图书。去年他出版了丁午先生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我逢人便推荐,自己还买了好几本送人。最近见到的是《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2014年6月),值得特别说说,这本书有一种浓浓的“三联范”,内文字体、版式看起来都赏心悦目。装帧设计由宁成春、胡长跃负责,这也就不难理解这个感觉的由来了。这套“极简系列”就目前所出的两本来看,形式上有点像几年前很流行的“一本书读懂 ”,也是希望通过有限的篇幅,介绍一门学科的历史。但“极简系列”高明的地方在于,所选的作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作者是清华美院的工艺美术史家尚刚。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保证,再加上精美的装帧,这就不是“一本书读懂 ”所能比的了。这本书只有一百五十五页,除掉大量的相关图片,文字量估计在三万上下,很容易读完,借此我们可以了解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各时期工艺美术的特点、代表性的作品,“能对时代审美风尚及变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是凭借其他文艺门类难以做到的”。为方便非专业读者理解,该书还对各种技法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近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新公司“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直未见动静,后来听说从南京大学出版社请了杨全强来负责公司运营。手头的这本上河的书是安迪·沃霍尔与帕特·哈克特合著的《波普主义》(寇淮禹译,2014年8月),书做得不错,内文版式延续了南大社“精典文库”的特色,比较疏朗。这本书描述了纽约1960年代的波普现象,这些原本互不相识的波普艺术家,最终汇集到“工厂”里。沃霍尔观察、参与着“工厂”中的“绘画、电影、时尚和音乐”,反抗、消解着道德和限制。意气风发的黄金十年结束后,在尾声中,“使得我们六十年代的场景成其所是的孩子,年轻轻地死在了七十年代”,难免令人唏嘘。据译者在豆瓣网上贴出的“译后记”,这本书是他先翻译成中文,再辗转找到版权购买方,这种出版方式也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