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

(一)土地是“财政”之母

不知从何时开始,“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很流行。说来有点奇怪,这本是一句很古老的话,而且是舶来品,源自经济学的祖师爷威廉·配第(1623-1687)。转念一想,也不奇怪。近年来土地这么值钱,各种关于土地价值的说法当然会流行。只要顺手合用,马尔萨斯、配第,都会被翻出来。何况这是古典作家的话,看起来历史久远,很有智慧的样子。

右图展示了两组数据,一组是2001年来各年的土地出让金,另一组是各年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已经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2010年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考虑到这笔钱地方拿大头,占七成,中央拿小头,占三成,那真是好大一笔钱。说土地是“第二财政”,那是名副其实的。这样一看,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还是“财政之母”。

还有一句话要强调一下。这土地出让金,是不包含在财政收入里面的,是额外的钱。原有的财政收入,对应着各项财政支出,已经有了用途,花起来不顺手的。这额外的钱,可以满足额外的花销,用起来会顺手很多。而且,1994年税改以后,中央财政满当当,地方财政很紧张,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创收,扩大土地财政,也就毫不奇怪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在当下还有很实在的行动含义。近二十年来,有三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打拼,入学也好、打工也好,先入学后打工也好,实质上都是“农转非”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面临一个问题:老家的地怎么办?在“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一智慧的指引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地不能丢了”。

地不能丢了,意味着众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们,依然眷恋着老家的土地,挣了钱还是想着回家盖房子。那块宝贝宅基地,是万万不能丢的。你看现在拆迁补偿很高的,很多人都因此发了财。家里的承包地,当然也要留着。万一征地,也是好大一笔钱。而且,很多人心里还多少存着一丝念想,万一城里混不下去,还可以回家种地。于是,多少有点“人在城里,心在村里”的意思。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深得人心,除了直接经济利益的考虑之外,可能和古老的农耕智慧也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农耕社会,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你看历朝历代,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哪个不看重土地?帝王将相开疆阔土,争的是土地,黎民百姓更是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无他,二亩薄田,一头耕牛,就是殷实人家了。可不要嘲笑“二亩地一头牛”是“小农意识”。设身处地想一想,在漫长的农耕社会,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生活状态。能做“小农”,就不错了。

看起来,在土地财政大行其道的新情况下,“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句老话获得了新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并影响着亿万农村人口的所思所为。

(二)追本溯源:那还是工业革命的“前夜”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不妨追本溯源,看看这句话的出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威廉·配第(1623-1687)生活的英国,工场手工业已经是重要的生产形式,英国已经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不过,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当时的工业还是“工场手工业”,还不是“机器大工业”,借助简单工具的手工还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在1765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则是在1769年,到1785年才在改良后投入使用。这些,都是配第老先生身后近100年的事情了。

工业革命是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并且是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因为是“一系列”的革命,并且以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确定工业革命的准确年代并不容易。一般来说,大家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是在1760-1850年这个区间里。换句话说,威廉·配第生活的年代,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前夜”这两个字很关键。这里有两层细微而重要的含义。其一,工业生产已经大发展了,英国已经慢慢脱离了农业社会,开始进入工业社会。其实,这是我们知道的文明史上,人类第一次告别农耕主导的文明,其意义可想而知了。时势造英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诞生了古典的经济学。其二,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表征着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的、连续的科技革命也还没有发生。当时的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方式,工业还是手工业,农业还是传统农业。

(三)传统农业“传统”在何处?

“传统农业”这个词,需要仔细解释一下。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其实质,是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开始改造传统农业。品种改良、化肥、机械耕作、产量大幅提升,这些现代农业司空见惯的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传统农业里,也不是完全没有技术进步,但是非常缓慢,产量的提高也很慢。

根据1979年经济学诺奖得主西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