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17%;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达31%.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金支付高峰。有专家预计,未来30至50年,养老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1月17日,由泰达宏利基金主办的“2014年中国养老金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中国养老金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养老金融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我国老龄化程度迅速加重,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养老金收支压力加大,有中长期收支失衡风险,而多层次养老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
  专家建议,基金投资管理是积累性养老计划的关键,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应该建立明确、合理的长期投资目标,将长期投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中短期投资目标,并力争获取超过长期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改变目前养老金投资组合重绝对回报轻超额收益,业绩评价没有基准的现状。
  投资基准是养老金投资管理的纲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表示,多层次体系下养老基金积累将快速扩大,养老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并举,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现收现付制为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国家养老储备以基金积累制为主。
  “基金投资管理是积累性养老计划的关键。积累性养老计划的福利水平取决于最后的积累规模。影响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积累期间的投资收益率、缴费额、缴费年限。由于养老基金积累期限长达几十年,长期投资收益率对未来养老福利的影响巨大。通过数据模拟计算可知,长期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对养老金积累规模的影响要远大于缴费率提高带来的影响。”熊军表示。
  因此,熊军认为,养老金资金性质的长期性意味着可以承受一定的波动风险,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努力提高超过比较基准的长期收益率,而不是局限于追求短期的绝对收益。只追求短期内养老基金资产的绝对保本,不注重提高长期回报,有可能埋下隐患,使得未来基金积累规模不能提供预期的养老待遇。
  许多国家的养老金投资都明确提出其长期投资目标,如美国养老基金普遍为8%.“8%的长期投资目标不等于每年8%的回报。”熊军解释说,“投资基准是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纲,投资基准代表承担风险的回报,是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养老金应以投资基准为纲,寻求超额回报。没有明确的长期投资目标,过于强调短期绝对回报,既无激励又无约束,不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当前正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冲刺阶段,其中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中就包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扩大养老基金储备的规模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
  亚洲传统家庭赡养模式面临挑战
  加拿大宏利资产管理公司国际部总裁杜汶高介绍了亚洲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杜汶高称,人口老龄化是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亚洲各国的退休年期被严重低估,传统的赡养模式面临挑战。
  杜汶高介绍说:“在富裕的亚洲经济体,退休收入普遍由5个部分组成——养老金津贴、政府社会支出、家庭赡养、工资及薪金、来自家庭财富的收入,养老金体系不能成为养老的唯一解决方案。亚洲国家的政府社会福利支出普遍低于西方国家,使得亚洲人口养老对家庭赡养的依赖较强,但这也导致养老收入的脆弱性。所以很多亚洲经济体的人口在退休后仍然工作,这虽然有助于缓解以上问题但需要取决于社会及个人因素。”
  在谈到亚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时,杜汶高表示,老龄化正在改变亚洲经济活动的平衡。
  “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与退休前相比,退休后的消费往往不变甚至更高。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各当局应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并加快其发展速度,以推动亚洲家庭存款流动性的释放。养老需求将推动以亚洲股票及亚洲固定收益证券为目标的投资机会,而多元资产方案可以提供更佳的经风险调整的回报。”杜汶高表示。
  宏利公积金信托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智珊介绍了养老金由公共基金管理和私营基金管理的特色。养老金由公共基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市场稳定器的职能,同时也可用于一些公共项目,有利于保证当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由私营部门提供“养老金第二支柱”的投资管理服务,则具备相对的独立性,私营公司负有受托责任,以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管理养老金的运作及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