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于中介机构而言,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拥有证券业务的券商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其中,券商香港子公司尤为显著,沪港通对其开户、经营业绩以及业务开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监管层的支持以及沪港通的利好刺激,内地券商将加快香港市场布局。理财周报记者获悉,券商“走出去”的意愿都是非常积极,望眼欲穿,但是部分中小券商无奈受限资产等门槛因素。目前,东兴证券、中原证券正在申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沪港通的落实必然将引发香港券商业的生态变化,有业内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外资券商在香港市场独占鳌头的局面正在悄然变化,中资券商在崛起。”

不过,尽管券商在港业务不断发展扩大,但是其流动性风险正在凸显。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券商香港子公司通过母公司借款补血。

券商香港子公司受益

尽管券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经纪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随着市场行情回暖以及沪港通的开通,券商经纪业务反而重获提振。

有市场人士直言,沪港通业务将为券商带来不菲的佣金收入。

此次沪港通总额度5000亿元,其中港股通2500亿元,沪股通3000亿元。对内地券商而言,以0.07%的佣金率计算,满额将获得1.75亿元经纪收入;而对于香港券商,以0.25%的佣金率计算,满额可收入7.5亿元佣金。

毫无疑问,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拥有证券业务的券商将会是最大受益者。相关券商不仅能够获得两地交易佣金收入,而且可以凭借相关的配套服务提升市场份额。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目前至少已有24家券商在香港拥有子公司。除了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券商外,国都证券、中投证券、财通证券等中小券商也有所布局。

沪港通对券商香港子公司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开户数量上。“从4月份宣布将推出沪港通业务以后,前来咨询、开户的客户就非常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来外资、本地券商的客户。”一位招商证券(香港)的相关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

国信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国信证券(香港)开户数量为4.55万户,较2013年末增加3289户;银河证券香港子公司截至2014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数量为9513户,较2013年末增长45.66%。

其次,沪港通将促进券商香港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提升其在母公司的利润贡献比例。“之前券商香港子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业绩贡献一般在7%以下。沪港通开通后将会使券商香港子公司迎来大爆发,3~5年业绩增加至15%左右。”一位行业内资深人士表示。

此外,沪港两市相互通无疑将促进券商香港子公司业务的开展。券商香港子公司的经纪、研究咨询、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会随着沪港通而逐步完善,扩大规模。

以研究咨询为例,沪港通为投资者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也需面对两地投资理念和习惯的挑战。理财周报记者从多家券商处了解获悉,目前内地券商与香港子公司在研究咨询上采取相互合作,成果分享的模式。在筹备沪港通期间,部分券商子公司不仅举行了多场路演推介,还邀请母公司相关分析师来港与投资者互动交流。

事物有利弊,对于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而言,高净值客户流失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券商香港子公司的现有客户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母公司的资源,主要在港开户进行港股买卖。沪港通开通以后,这批客户可以直接通过该券商母公司在内地投资港股,造成香港子公司客户流失。”上述行业内人士解释说。

不过,国信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苏细强并不以为然,直言:“最近前来香港开户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有券商开户数增加三四成。”

据苏细强介绍,由于沪港通目前在交易额度、交易成本、投资标的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不少投资者选择直接来香港开户。而熟谙资本市场的内地投资者看中香港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以先到香港开户再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的方式提高杠杆。

此外,部分香港本地券商对沪港通持谨慎态度,不具备相关业务资格。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相关券商试图将旗下客户买卖的A股的业务转介给中资券商,无疑为券商香港子公司增加了大量客户。

中国平安证券(香港)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陈至勇认为,一些优质企业在香港挂牌后所发债券带来的稳定回报以及随着香港市场逐步开放ETF、更多港股让内地投资者买进,内地投资者将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全球资产配置观念,券商香港子公司可以很好地抓住内地和香港市场互动带来的机会揽客。

布局香港逐渐崛起

监管层对券商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持支持态度。几年前,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鼓励内地券商选择香港作为国际化起步的第一站。

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论坛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继续支持内地证券公司到香港去设立分支机构,并透露:“截至2013年底,内地已经成立的QDII投资计划中有41%是投资到香港市场,我们还将继续深化两地的期货市场合作,支持内地期货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两地产品基础设施和跨境的一些产品合作。”

随着沪港通的开通,内地券商对于香港市场显得更加重视,加快海外布局步伐。

如今19家上市券商中,仅东北证券、国海证券、西部证券以及东吴证券没有香港子公司;总资产排名前20的家券商,仅宏源证券尚未设立。

理财周报记者从多家券商处了解获悉,券商“走出去”的意愿都是非常积极,望眼欲穿。但是中小券商无奈受限资产等门槛因素。

“选择文化、制度、金融市场发展的香港作为起点,能够使券商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将投行、经纪、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与内地业务平台相结合。”华东一家中小券商相关负责人坦言券商国际化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但是公司资金状况不充足,暂时还没有海外发展计划。

而一旦有资金补充时,部分券商就着手海外扩张布局。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目前东兴证券、中原证券正在申请设立境外分支机构。而该设立地点正是香港。

对刚完成上市融资的中原证券而言,资金显然已经不是问题;东兴证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将利用本次募集资金在香港设立一家以提供经纪和销售、投资银行、投资研究、资产管理及融资服务为主的子公司。

上市券商的融资渠道较为丰富,不乏今年以来布局香港的案例。

例如,国金证券在5月份即发布了收购香港粤海证券和粤海融资全部股权预案;西南证券在6月中旬表示,子公司西证国际宣布收购香港本土上市券商敦沛金融。

在香港上市的券商已有6家内地券商(包括香港子公司),分别是国泰君安国际、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申银万国、银河证券、中原证券。西南证券收购完成后,香港中资上市券商概念股再添一军。此外,市场关于国元证券、广发证券以及华泰证券赴港上市的传言不绝于耳。

从招商证券收购招商证券(香港)公司起,国元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陆续通过设立、并购等方式进驻香港,至今已有24家券商在港设有子公司。

沪港通的落实必然将引发香港券商业的生态变化,有内地背景、且资金实力雄厚的中资券商优势明显。海通国际相关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外资券商在香港市场独占鳌头的局面正在悄然变化,中资券商在崛起。

目前在香港市场上中概股和H股的市值总和超过10万亿港币,市值占比长期超过40%,而内资券商在项目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券商香港子公司获得母公司在资产端的支持后,与外资券商的差距不断缩小,业务结构呈现多元化,其盈利能力也显然超越香港其他本地证券公司。特别是大福证券2010年被海通证券收购后通过海通证券的资源优势,其盈利能力自被收购以后相较行业大幅提升,ROE11~13年分别高于香港证券行业2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方正证券分析表示。

而香港本地中小券商不仅没有吸引投资者投资内地的经验,也对相关系统建设等投入保持谨慎,或将在沪港通热潮下遭到清盘或者整合。

香港证券业学会会长李细燕曾对外表示,沪港通推出的背景下已经听到有数家收购交易,也有一些还在寻找并购标的。预期未来会有更多内地券商期望收购香港本地证券行,以扩展国际化平台。

对于没有香港子公司的券商而言,通过并购无疑是最快切入香港市场的方式。方正证券研究指出,在上市券商中,存在着像昌利控股、东方汇财证券、华富国际、汇盈控股、昆仑国际金融、信达国际控股等市值较小,具有经纪业务牌照及并购价值的中小券商。

半数以上借款补血

券商在香港的布局随着业务不断发展扩大,已经从原有单一子公司逐渐发展成金融控股集团。

以国泰君安为例,公司通过所控股的国泰君安国际以及子公司主要在香港从事包括证券、期货及外汇买卖经纪业务、企业融资及资本市场服务、资产管理、贷款及融资业务、投资等相关持牌业务,旗下包括国泰君安(香港)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国泰君安外汇有限公司等11家子公司,彼此风险隔离。

而进入较晚的西南证券先于去年成立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而如今收购敦沛金融的主体正是这家公司。

不过随着香港子公司业务范围、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注册资本和流动性不足早已成为各家券商的一个难题。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券商香港子公司通过母公司借款补血。

据招商证券半年报显示,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和招商证券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向银行申请保证借款1.19亿元、6.35亿元,公司香港子公司招商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保证人。而招商证券2014年上半年短期借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8.17%。

兴证(香港)财务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与永隆银行签订了18个月5亿港币贷款协议,由兴证(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而兴业证券上半年末长期借款余额达到4.39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7.13倍。

安信国际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及安信证券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上半年通过质押贷款从安信证券借入资金用于日常业务,使得安信证券上半年质押贷款余额上升至5.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7倍,占公司短期借款余额的88.14%。

处于香港中资券商第一阵营的国泰君安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公司2011年末至2013年末,公司短期借款余额呈逐年增长之势,分别为1.62亿元、6.12亿元、31.63亿元,2013年末较2011年末增长18.5倍。国泰君安方面表示,公司短期借款均系香港公司借入。

理财周报记者从一位华东券商相关负责人处了解获悉,券商香港子公司流动性不足,从母公司借款主要是与孖展业务融资、信用类业务大幅增长有关。

孖展业务融资是香港地区证券公司常规性业务,主要以为客户提供以客户证券作为质押物的证券业务保证金融资。

安信证券(香港)近年来客户股票质押贷款余额逐年迅速增加。2012年末、2013年末、2014年上半年余额分别为0.74亿元、2.75亿元、1.8亿元;兴业证券(香港)2013年末孖展融资为8013万元,而截至2014年上半年升至1.98亿元,半年间增长1.47倍;国泰君安(香港)2011年至2013年末客户股票余额逐年增加,分别为16.19亿元、21.72亿元、43.9亿元。

然而从券商香港子公司盈利来看,各家券商却表现不一。

国泰君安国际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录得除税后溢利3.98亿港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85.3%。其中,国泰君安国际买卖及经纪、贷款及融资以及企业融资业务分别增长46.3%、92.1%、373.8%。

广发证券香港上半年实现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为0.41亿元,同比增长49.05%,主要是由于交易量增加,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增长。

兴业证券(香港)上半年实现营业净收入0.13亿元,而净利润却亏损0.10亿元。

作者:章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