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早报记者 马作宇

因为孙杨,一种名叫“万爽力”的药物突然间走红网络,这种用来治疗心肌缺血的辅助类药物,因为它所含的盐酸曲美他嗪有着特定的刺激作用,而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今年列为赛内禁用B类特定刺激剂。

事实上,兴奋剂并不是现代体育的专利。早在古罗马时代,斗兽士们为降服野兽就常常服用某些菌类植物和芝麻籽混合酿造的饮品,以引起某些幻觉或壮胆。

在现代体育史上,兴奋剂的案例不计其数,世界泳坛就是受兴奋剂荼毒的重灾区之一。据史料记载,现代体育的兴奋剂事件是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的。而第一起兴奋剂事件就发生在游泳比赛中。

泳池中的兴奋剂

1865年 在荷兰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运河里举行的一次游泳比赛中,有数名游泳运动员在赛后被检查出服用了兴奋剂,因此被取消了比赛成绩。这是现代体育史上记载的第一起兴奋剂事件。43年后,国际泳联才正式成立,开始了与各类兴奋剂的斗争。

1972年到1988年间 民主德国惊人地取得了384枚奥运奖牌。但是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兴奋剂强国计划,这个臭名昭著的计划被称为“Komplex08”。不少民主德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都是这个计划的受害者。佩特拉·施奈德就曾为民主德国获得过一枚莫斯科奥运会游泳金牌。但在2005年,施奈德自己曝出曾服用兴奋剂的惊人消息。“我希望能够废除我保持的400米混合泳的德国纪录。”施奈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的纪录是在兴奋剂的作用下取得的。”这也成为世界体坛最大规模的兴奋剂丑闻之一。

1986年 中国泳协聘请了一名洋教担任主教练,这位名叫克劳斯的民主德国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训练体系,同时也带来一样令民主德国体育最终声名狼藉的兴奋剂。1986年汉城亚运会上,中国游泳队11人被查出服用兴奋剂,这也是中国体育界最早的一起大范围兴奋剂事件。

1994年,中国游泳创造了一段辉煌期,意大利游泳世锦赛上,女将们夺下了16枚金牌中的12枚。但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中国共有11名选手被查出了服用兴奋剂,其中游泳选手7名,包括世界冠军吕彬、杨爱华,亚洲名将熊国鸣、胡彬等4女3男。对于外媒宣扬的“近代运动史上查出的最大药物丑闻”,国际泳联给出了禁赛两年的惩罚。

1999年,禁药事件再次“袭击”中国游泳。国际独立反兴奋剂机构在飞行药检中查出上海游泳运动员熊国鸣、王炜尿检结果呈阳性,由于两人都是第二次被查出服用违禁药物,因此按照规定熊国鸣与王炜被终身禁赛。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中国女泳名将吴艳艳涉嫌服用兴奋剂。在济南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后,吴艳艳药检结果呈阳性。吴艳艳不仅无缘悉尼奥运会,而且被禁赛4年。

2007年11月,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兴奋剂又再次浮出水面。因为体内雄性激素超标,在今年泛美运动会上获得女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冠军的巴西著名女选手雷·古斯芒被国际泳联暂时禁赛。

2008年5月,曾经多次打破100米蝶泳亚洲纪录的欧阳鲲鹏在一次赛外检查中,尿样检测呈阳性,后被查出使用合成类固醇,中国游泳协会决定对其实施终身禁赛的处罚。其主管教练冯上豹则被终身取消教练员资格。

2014年5月,由于涉嫌服用禁药并在尿样中查出合成类固醇(脱氢表雄酮)成分,俄罗斯著名女子游泳选手尤利娅·叶菲莫娃被国际泳联禁赛16个月,并且被剥夺了两项世界纪录。

2014年5月,孙杨在一次尿检中被查出使用了违禁物质盐酸曲美他嗪,遭禁赛3个月处罚,时间从5月17日至8月16日。同时,孙杨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的1500米冠军头衔被取消,罚款5000元。

泳联反兴奋剂举措

2000年12月,面对泳坛越来越多的兴奋剂事件,国际泳联决定主动出击。在当年的世界杯短池游泳赛墨尔本站中,国际泳联首次实行竞赛期间血检的新措施,旨在检测运动员是否服用尿检无法测出的违禁药物,包括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人类生长荷尔蒙。时任国际泳联医学委员会主席戴维·杰拉德说,这是各国际单项体联中首次在奥运会以外进行赛期血检,是国际泳联的一项突破性举措。

2002年12月,国际泳联再次出台新规,今后打破世界纪录的游泳选手必须接受是否使用了EPO的检测,否则他们的纪录将不被承认。2002年6月,国际泳联就推出了针对EPO的赛外抽测制度。而此前在4月份的莫斯科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国际泳联也已经采用血检和尿检联合检测的方式打击EPO。

2012年4月,国际泳联与英国反兴奋剂机构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伦敦奥运会前就运动员的血液档案进行信息共享。这一合作主要针对“生物护照”项目,旨在监控运动员血检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变化,以追踪使用违禁药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