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路资本对“类保险股”展开的疯狂追捧,无形中掀开了 “平台类保险公司”的神秘面纱。2014年他们毫无悬念成为年度吸金王,不仅吸引了舆论关注的风头,还远盖老牌大型险企。

然而,一些银行“警惕”保险公司转型,也开始加紧销售趸缴产品,未来会更倾向与主推趸缴型银保产品的保险公司合作。

险企借道销售平台吸金

平台类保险公司的吸金速度可观。2014年,安邦、华夏、前海、国华这四家寿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46%、90.78%、143%、74.36%。

记者近日了解到,包括安邦、华夏、生命、前海、国华等公司在内的几家险企都在保险产品端、投资端、业绩端,呈现出了他们的独特姿态。有不少业内总结这几家险企为 “平台类保险公司”。

可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尤其是在2014年,从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到现在耳熟能详、吸金能力翻倍的知名险企,平台类保险公司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有了一定市场,也成为国内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独特角色。

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所有国内寿险公司的合计保险业务收入(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 为16896.5亿,同比增长20.38%。

而平台类保险公司的吸金速度不仅远高于行业水平,就连保险“第一梯队”也难以企及。记者根据监管数据统计发现,2014年,安邦、华夏、前海、国华这四家寿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46%、90.78%、143%、74.36%。“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入庞大的资金规模,主要是这类保险公司倚靠银保和互联网渠道,大量销售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有业内人士分析,不仅如此,这类险企在投资方面也较为抢眼,在2014年的定增和举牌上,他们动作频频且毫不掩饰其“野心”。“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加之资本市场回暖明显,尤其是保险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三股合力正令这些实际控制人逐渐走向前台。”有业内专家表示,险企这种对保险产品的价值并不在乎,而是靠高风险投资去博取利差高收益的运作模式,事实上这并不被圈内保守派专家所看好,但他们在2014年的业绩却让不少保守派刮目相看。

记者了解到,业内首家公布业绩的国华人寿一举扭亏为盈,2014年暴赚14亿多。另外,去年在资本市场上甚为活跃的其他平台类公司,2014年的盈利情况也会出现大反转,整体业绩增幅情况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银行“吃力”出招留险企

目前,部分银行发现与其合作的寿险公司近期有脱离银保的计划,在有自身平台的背景下,银保渠道似乎对保险公司不太重要了,因此银行开始警惕险企的转型。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包括四大上市险企在内的不少大、中型保险公司纷纷转变银保销售策略,银保渠道侧重销售期缴产品。这一转变对保险公司的业务价值贡献比较大,但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销售一款期缴产品比趸缴产品更难,这让销售银行有些“吃不消”。

“与我们合作的一家寿险公司,连续三年的业务互换费用都没有结清,我们发现该寿险公司近期有脱离银保的计划,银保似乎对他们不太重要了,我们要警惕他们转型。”上述银行银保人士表示,“去年我们就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在2014年三四季度大力销售一年期趸缴产品,今年开门红,部分趸缴型产品也是‘放开’销售。”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2014年的规模保费收入中,个险渠道收入占比在60%以上。而在其过300亿元的个险新单中,趸缴仅占其中的8%左右,期缴则超过了90%。另外,平安寿险2014年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其2300余亿元的收入中,个险渠道收入同样超过2000亿元,占比接近90%。400余亿元的个险首年新单中,同样采取了大卖期缴的战略,期缴占比与国寿一样均超90%。

另外,记者获悉,此前在银保渠道主打趸缴高现价产品的中邮人寿,也开始业务结构调整。2014年,中邮人寿在期缴业务上却实现大幅增长,达到了19.61亿元,同比增长81.6%。“事实上,银行销售策略的转变,源于保险公司对销售渠道、产品结构的调整。”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自去年以来不少险企更加注重个险渠道的建设,银保渠道则更加注重期缴产品的销售。

有银保销售人士表示,投保人往往认为分期缴费会带来许多麻烦,不如一次性缴清合同内的保费来得方便,为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因缴费困难而导致退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近年来银行也通过各种方式释放银行柜面资源,部分银行甚至是直接在网上银行、银行官网等渠道销售银保产品,这也给与柜面很大的压力,外加类保险行业的突起,银保渠道将面临巨大挑战,只有银行与险企共商转变思路,未来才能寻求更优化的发展模式。”

作者:陈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