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与创业板转板试点引人关注,尤其是心怀曲线IPO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更对具体转板通道设置期待不已。
  转板上市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枢纽,不仅是中小微企业直接IPO之外对接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也关乎新三板自身的发展前景。因此,转板机制的尺度把握、门槛高低、规模大小、时机选择等问题值得政策制定者认真思考,初期步伐不宜迈得太宽,谨慎选取一定层次或行业小范围展开较为稳妥。
  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经增至2000家。中小企业对新三板挂牌兴趣由淡转浓,虽然有新三板制度设计日趋完善的驱动,但是关键还在于转板政策的吸引。特别是一些改制企业甚至放弃IPO排队申请到新三板挂牌,其实就怀揣着伺机转板的“小九九”,冀望通过转板借道IPO从而规避当前拟上市企业排队上市的时间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未来转板上市的“美好愿景”,为新三板超常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不过,随着转板机制的推出渐行渐近,其对于新三板的作用越发呈现出“双刃剑”的意味——在发挥作用吸引中小企业挂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导致新三板优质企业资源流失的“罪魁”。在一些放弃IPO排队而转挂新三板的中小企业计划中,新三板更大程度上是一块IPO跳板,一旦具备条件随时会弃新三板而去。
  应该说,这对于新三板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在暂时不具备融资功能、交投也不够活跃的情况下,相信多数优质企业对于新三板而言都会是匆匆过客,对接创业板乃至中小板、主板转板通道的确立,就意味着新三板“为人作嫁衣”命运的开始。
  然而,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来看,已经明确新三板是一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的法律地位。那么,在为更高层次市场板块源源不断输送优秀苗子的同时,其实新三板本身也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任务。目前新三板大力推进诸如做市商制度建设、投资者门槛降低以及竞价交易、转板机制的建立,正是着眼于上述目标。
  在当前情况下,转板试点虽然推行大势已定,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对于新三板的负面影响。如若转板门槛过宽、转板数量过大,势必会加大对于新三板优质企业资源流失的负面影响,使得新三板一定程度上成为小公司和差公司的集中营,不仅不利于新三板未来的做大做强,对于创业板、中小板也会形成扩容压力,甚至在转板通道造成新的“堰塞湖”。
  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选取“小切入口”稳步推进,比如结合监管层正在大力推进建立的创业板专门层次,仅允许亏损互联网、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转板试点。或者是与新三板当前正在酝酿推行的内部分层改革相结合,制定标准将转板企业框定在一定范围,而不是一步到位扩大到适用于新三板所有挂牌企业。
  就具体的转板条件,目前业界尚无定论。不过,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经在公开场合对此问题有所表述,她认为,新三板申请转板的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挂牌年限和一定程度的股权分散度,以及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同时,转板的主要财务条件,应与《新上市规则》和《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规定保持一致。
  其实,眼下转板机制之所以如此牵动市场敏感神经,就在于新股上市注册制悬而未决,上市资格仍属稀缺资源,一旦注册制的问题得以解决,高悬市场的IPO堰塞湖得以泄洪,企业上市没有了当前的时间成本,新三板转板机制的市场需求也就自然降温。
  当然,这并不是说转板机制没有设立必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构成部分,新三板担负着为暂时还达不到IPO上市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规范等金融服务的功能,转板机制真正着眼的是上述企业的长远需求,更是未来多层资本市场内部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
  最理想的状态是,随着新三板规模扩容、自身流动性和层次建设的有序展开,结合注册制改革后IPO“堰塞湖”的有效治理,转板机制在多层次市场体系内水到渠成地生成,自然而然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