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降+定向”的组合式降准,既凸显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蕴含支持结构调整的含义。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使其信贷投放能力和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相应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稳定金融机构预期、引导融资成本下降起到积极作用。

此前被热切期待的降准终于在本周三揭开面纱,央行从2月5日开始对金融机构实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措施,让市场为之一振。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调整及降低融资成本的意图在此次降准中亦有所体现——“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农发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政策直指小微“三农

据分析,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普降+定向”的组合式降准,既凸显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蕴含支持结构调整的含义。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标的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信贷投放能力和规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广州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本次定向降准,能进一步增强相应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 三农 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稳定金融机构预期、引导融资成本下降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目前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是降准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此一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压力更大,理所应当是调控倾斜的重点。而相关金融支持,也成为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大方面。2014年,央行曾经在4月和6月两次实施定向降准,除此之外,也于11月有过降息。

杭州一位从事家具生产的企业主向记者表示,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许多企业主的感受不同以往。这轮经济下行不是周期性变化,而是结构性变化,以往经济增速下滑时企业感觉遇冷,或者“抱团取暖”、或者借助于民间高利贷,挺一挺就能过去;但是这个“冬天”虽不特别“冷”,但是时间特别长。这并不是个别观点,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确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对此,上述广州农商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定向降准将会释放一定的流动性,促使降准的银行加大向小微企业的放贷额度,有助于从源头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对小微企业来说,定向降准使其成功向银行融资的可能性提高,相比其他融资手段,银行贷款融资成本较低,能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更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存活和良性发展。

前后“双降”,双拳出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降准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同时,长期限资金有助于引导融资成本下降、提振实体经济,这也是从去年以来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目标。结合去年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可看出,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更加注重结构调控与总量调控的结合,更加注重“精准滴灌”式的定向微调。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着眼于长期的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作为总量调控政策则是为了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此次在普降的同时辅以额外的定向降准,则是为了发挥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的杠杆作用,满足经济发展中短板领域的金融需求。去年以来,在调控中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均已动用,价格工具的运用会改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带来资金流向的变化,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会有部分资金因政策利好而进入到金融市场中运转。此次降准则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能力,从而激发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相比于降息可以提升货币信贷的需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流动性的释放,是对保增长的精确定量宽松支持。对此,上述广州农商银行负责人也表示,前期的降息相当于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的管理,本次定向降准则是对资金供给方面的管理,两者相结合,效果能更加明显。

尽早落地,为实体“输血”

众所周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创新驱动战略中,小微企业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轻资产、高创新性和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决定着市场活力是否能够得到激发。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塑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有不少评论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有再次的全面降准以及定向降准,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也符合经济所需。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保证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和“三农”中,是顶层调控之后要迫切落实的。采访中,山西某城商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很多城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采取“打包授信”的方式,针对区域产业集群和商圈设立专业支行,这类贷款批量发放,重视第一还款来源,收益较高而风险较低,业务拓展很快,需要有信贷规模的支持。而定向降准也明确要求,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要达到标准,这一政策基调是为了督促银行机构将降准后增加的信贷投放精准地输入到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