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区划地名司召开“践行 四有 要求、深化作风建设”主题学习教育周总结学习交流会。柳拯司长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司每名党员干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会议还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传达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8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典型案例的通报》。

柳拯说,听了大家的发言,通过一周的学习教育,主要有两方面感受。首先,体会到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才伟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在对治国理政方略全面、深入、系统的展示上。总书记论述了治国理政方略的总思路、总框架、总要求,集中体现为“四个全面”和“五大建设”。“四个全面”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路径。“五大建设”相互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到今年两会,都体现着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二是体现在对实现治国理政方略科学方法朴实、深刻、生动的阐述上。总书记不仅通过讲话、文章、文件对治国理政方略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而且对怎么实现治国理政方略作了突出强调,论述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首先,强调学习哲学。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尤其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又集中强调矛盾分析方法,强调群众观点。第二,强调调查研究。对调查什么,怎样调查研究做了系列论述。通过对哲学、调研的强调,在阐述治国理政思想的过程中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比如在论述深化改革时,提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六大关系。这些既是国家治国理政要处理好的关系,也是区划地名工作要重点考虑、处理好的关系。还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强调上,表现在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大与小、收与放、政府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等四大关系的明确上,表现在四个全面和五大建设多元关系的主动建构上。在这些论述中突显了总书记强调的五种思维能力,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通过对哲学的强调、方法的强调和一些重大关系的处理,可以看到总书记为实现治国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路径,观点和方法得到有机统一。三是体现在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上。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每位中央领导都强调干部队伍的重要性。毛主席讲:“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政治路线确定后,怎么坚守政治路线,怎么推进现代化建设,靠得是忠于政治路线、忠于职守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问题事关当前,更加关系长远。总书记对干部问题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和支持,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比如“五好干部”、“三严三实”、“四有”等,特别朴实,特别生动,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四有”是对干部队伍的新要求,是在新阶段的新发展,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在总书记的治国方略中,干部队伍建设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基础、核心和关键。其次,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爱党、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怀。爱党、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怀与治国理政的宏才伟略是紧密联系的,是治国的基础,是实施治国理政方略的动力源泉。没有对党、对国、对民的挚爱,就提不出治国理政的宏大方略,出台不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6年出版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甚至《之江新语》已经体现了总书记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思想。爱党爱国爱民不是简单的口号和语言表述,其背后有一系列的强国举措支撑。无论是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无论外交上的远交还是近交部署,都呈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战略定力。爱民在总书记的论述里绝不是套话作秀,而是融入到一系列政治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之中,比如对国体和政体的强调,对党的宗旨的重申,对党的建设的突出重视,对把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出发点落脚点的强调,等等。在爱党方面,出台一系列系统的党建措施,党建的力度、深度、广度和长远的影响程度大大加强。无论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是提出“四有”要求,无论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还是开展震动国内外的反腐风暴,都体现了他对党的一往情深。

柳拯指出,通过一周的学习教育,主要有五点启示:一是要有理想信念。不仅共产党员,每个人都需要有理想信念,否则走不长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了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方向就明确了。理想信念是一种灵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生存生活的支撑,是职业人推进工作、发展事业的基础。理想信念要从对理论的科学分析中来,从国情的准确把握中来,从对历史规律的深入分析中来。对国家、社会要有理想,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对区划地名工作者来讲,要建构中国特色区划地名制度和理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划地名之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区划地名理论,形成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区划地名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二是要有战略眼光。战略眼光包括战略定位、战略意识、战略思维能力。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没有战略定位、意识和思维,就是失职失责。要始终牢记岗位职责,牢记是为国行政。对中央国家机关来讲,每个人所在的岗位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对个人的要求也是沉甸甸的。每个人要有为国行政的战略眼光和定位,站在国家和执政党的高度看待岗位和工作,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谋划推进工作。只有心中有国家,才能从大处着想,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入大我,不再留恋自己的小小悲欢,使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国家同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对区划地名工作来讲,同样需要这种国家意识、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共和国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工作。只有如此,区划地名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三是要有爱民情怀。这既是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要求,也是对普通党员的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每个党员就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如何在工作中履行好这一职责,是每个人都应考虑的问题,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目标,也是归宿。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要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比如在修订“设市标准”中,要强化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设市实现为百姓增加福祉的目标。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土地城镇化多一些,考虑百姓利益不够,更少考虑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仅有情怀是不够的,情怀要靠制度和实践来保障和实现。要把以民为本的要求融入其中,使爱民为民的情怀落到制度上来,落到措施中去,落到城镇化、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的实践中去。四是要有责任担当。每个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有义务有责任完成好岗位赋予的任务,法定职责必须为,不能慵政懒政,无所作为。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对服务对象则是切身利益。每一项职责的履行关系到亿万百姓的福祉。要勇于担责,完成法定职责,特别是面对矛盾、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和解决,不能有好事时往前冲,该担责时向后跑。五是要有创新实践。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区划地名工作也处在深刻的转型中。如果转型主动、稳妥、速度快,则效果好;如果转型被动、随意、速度太慢,则会失去一些建构相应理论和制度的机会。在国家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履行职责,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建构相应的区划地名理论与制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当然,创新也有一个守法守纪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要辩证处理好创新和守矩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创新为名破坏规矩,既要有创新实践,又要有守矩意识,使创新和守矩形成相辅相成、有机促成的良性发展态势。

(原标题:区划地名司召开主题学习教育周总结学习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