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自三年前我国PPI数据由正转负以来,关于中国通货紧缩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今年两会上,一些海外媒体更是尖锐地提出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言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通货紧缩论的主要依据是PPI数据36个月来一直处在零度线以下,看起来证据充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我国当前的物价体系中PPI和CPI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背离特征,虽然PPI长期为负数,但CPI则始终保持在2%以上相对温和的水平。通货紧缩意味着流通货币的减少,如果说我国当前的PPI持续走低缘于经济中的货币减少,那么价格不会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因为货币会在经济中不断流动,货币对价格整体的影响大致应该是同步的。

从我国的货币供求状况看,货币需求方面,由于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收入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货币的需求必然会同步放慢。供给方面,去年的M2约为123万亿元,增长速度为12.2%,高于GDP增长近5个百分点,应该说,货币供应是充足的。从货币均衡的角度,货币供给是能满足货币需求的,由此可见,我国物价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货币供应上。

事实上,物价下降与通货紧缩不能简单画等号。流通货币的减少自然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但是,通货紧缩并不是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的唯一因素。我国当前出现的PPI物价指数持续下降实际上与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折射出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PPI中一些原材料的成分较多,与投资密切相关,而CPI则与消费相关程度更高。去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15.7%,增幅大约只有近年来高峰期的一半,投资增长出现了明显减弱的态势,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消费需求则保持了一贯相对稳定的态势。可以判断,我国当前没有发生通货紧缩,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通缩的风险,防止通缩必须未雨绸缪。

既然PPI数据的持续下滑是因为投资需求的不足,那么实施量化宽松是正确的药方吗?向市场大规模投放货币,降低市场利率,推动企业增加杠杆,扩大投资,增加支出。从我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经验看,“在直升机上撒钱”的办法虽然可以稳住经济,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包括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弗里德曼承认,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经济内部效应无关时,其对产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对价格变化的影响是滞后而且持久的。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首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流动性支持等渠道,向金融体系投放货币,接下来,金融机构会进行资产负债的调整,减持国债,增加贷款,向企业投放信贷,这样货币就会流到实体经济中。可贷资金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对劳动力和原料的需求,最终,投放的货币不仅流入企业部门,也以收入的形式流入到居民部门,这样,通过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整个经济就能循环流动起来,经济开始进入恢复增长的阶段。在货币政策的链条中,企业部门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尤其关键。如果企业部门投资意愿出现了问题,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启动企业的投资,也就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短期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归根到底,一味依靠发行货币,无法让一个经济体保持长期增长。可以简单地理解,如果仅靠发行货币就能让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那么就不会出现衰退,世界也就没有贫困国家了。不能赋予货币政策过高的使命,它的主要功能是确保经济处于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通过货币政策减少经济中因货币因素或其他经济因素导致的波动,为企业的发展构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从各国货币政策实践看,包括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在内的很多国家央行确定了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制。

笔者认为货币当局至少做对了三点:第一,保持了经济体中充分的流动性。在当前外汇大量流出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及时地向市场投放了流动性,据统计,2014年外汇占款同比少增2.1万亿元,同期基础货币同比多增2.1万亿元,形成了有效的对冲,避免了由于资本外流导致流动性紧缩。

第二,创新使用了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当局使用了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放贷,促进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虽然有反对声音认为政策效果不佳,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但实际上,我们有一部分钱由于政策的限制,在银行体系流不出来,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向特定部门释放流动性,最终会流向经济的各个方面。

第三,适时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当前我国的名义利率虽然出现了下降,但是由于PPI长期为负数,实际利率很高,实际利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融资实际成本,往往比名义利率更加重要。把一般加权贷款利率去减PPI数据,我国企业融资实际利率高达8.8%,企业一方面去库存的压力很大,而另一方面则是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面临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央行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连续进行了两次降息,主要是一年期流动性贷款的利率,着眼于解决企业的短期融资问题,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从我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经验看,“在直升机上撒钱”的办法虽然可以稳住经济,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

作者系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文/骆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