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背景之下,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经典事业理论更加有时代意义。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机会之下,企业确实要重新考量自身定位和发展思路。

“中国制造2025”概念突袭家电业,制造企业无一不希望借“中国制造2025”做文章。有的企业将2025理解为愿景,有的视为公司发展规划,有企业充其量将其当做宣传概念。

对2025概念理解的不同会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差异。著名战略学者曾鸣提出,本土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会经营者”,另一类是产品经营者,前者的优势在于把握每一次政策机会,整合政府及市场的各种资源,获得跳跃式发展。

在目前的状况之下,谁能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精髓,并把握市场机会,整合市场资源,将在未来的10~30年借势腾飞。

在2025开局之年,谈2025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够直观,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体会到在企业发展中,机会经营的重要性。2011年初,互联网电视方兴未艾。有彩电企业仅将其理解成了彩电接跟网线的产品创新,有的企业理解成了彩电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有的企业通过开发互联网电视推动商业模式的改变,有的企业借力互联网电视产业不仅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创新了组织模式。

借助互联网,彩电企业量级差距凸显,有的已经率先迈进千亿帝国,有的仍然偏安一隅。

此外,机会经营不仅需要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和迎合,也需要有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魄力。幸运与颠覆的勇气相伴相生。在中国制造2025开局之年,家电企业也需要有颠覆的勇气。

再举个例子,2009年空调行业三足鼎立:美的、海尔、格力三分天下,然而在变频空调产业时机来临之际,三家企业表现大相径庭,美的极力突出重围,不畏同行隔空喊话,推动变频空调普及;格力也显得较为聪明,进行暗中布局;而海尔则因为船大不好掉头,在变频行业来临之际转型速度慢,遗失了行业先机。同样全球液晶电视销售冠军三星不愿颠覆在液晶时代的既得利益,在OLED的推广中,显得首鼠两端。

大产业政策大背景下,进可攻退而守的位置较为安全。不过从长远来看,在变革的洪流中抢个救生圈最先谋求自保的企业,无法抓住行业机会。

“中国制造2025”概念被炒得甚嚣尘上,具体操作还值得研究。乱花迷眼,还需要试点。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提出的从微创新入手值得肯定。 “破微尘见大千”,局部的创新体现企业的行动力。

从宣传攻势到脱胎换骨,中国制造2025的确考验各位大佬的判断力和破立精神。

变而不乱,需要理清思路。防止趋利避害、一味追求规模、价格战的思路复辟。中国发展速度加速了“中国制造速度”,在给中国家电业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对“一扇窗”的思考。索尼的衰败,就是因为职业经理人在短期业绩考核压力之下,饮鸩止渴,以牺牲公司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短期业绩的繁荣。

在两会期间,不少企业家谈到实业家精神,2025是国家的中长期战略,从2015年到2025年,实业家精神尤为可贵。未来的30年,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蜕变的过程之中,有企业会暂入低谷,有企业会迎头赶上,能够长期坚守忍受变革中阵痛和非议的才能将实业家精神诠释得更加丰满。但惟有敢于变阵,才能借势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