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之后,意味着这一国家战略规划迈入了新的阶段,这必然面临着巨额的投资将涌向各个行业及区域,究竟哪些区域与行业将获益?

就此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约请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进行访谈。

投资规模在几十万亿到百万亿元之间

《中国经营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撬动巨额投资,更有学者认为将撬动百万亿元的投资。这些巨资将从哪里来?

肖金成:巨额投资是动态的,肯定会撬动投资。具体到投资来源,企业转移来自企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可以进入,银行提供贷款等多种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促进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杨开忠:投资规模要看怎么计算,整体应该在几十万亿到百万亿元之间。主要将流向交通、产业、环保等板块。

融资要注意几点:一、公私合作,利用好PPP模式进行融资。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方面,而且在园区和城镇开发运营方面也应该探索PPP方式。这样可以把资金、人才、管理等跟中小城镇和园区发展结合起来。中小城镇的资金、人才等都很缺乏,PPP模式不仅能带来融资,还能带来人才等资源。要积极推进PPP模式的运用。像华夏幸福基业在固安的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中的公私合作的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二、根据战略需要探讨创新方式,使跨地区、跨省市的项目得到资金保障。可以探讨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还可以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银行”,也可以叫“首都圈发展银行”,这些都值得探讨。

廊坊等地迎发展新契机

《中国经营报》:巨额投资将投向哪些板块或者说哪些产业将受益?

陈耀:现在我们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分三个目标,即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远期是到2030年。从目前到2017年这三年,要从交通、生态、产业三方面取得突破,前期会主要投资在这些方面。到2020年主要是人口控制的目标,主要在完善功能上投资。

冯奎:交通基建的相关行业将首先获益。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它是重要的突破口。这包括大量的铁路、公路、机杨、港口建设。因此轨道、钢铁、水泥等产业将会受益较多。大量的行业、机构基建方面需要新建或改造,相关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也会拉动相关产业。

其次是生态环保方面的产业。一方面是京津冀生态环保治理本身的大产业,另一方面是京津冀与“绿色化”相结合,会引发所有产业和产品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商贸物流要重新布局,引发整个区域商贸物流体系的构建,也有较大发展机遇。

《中国经营报》:巨额投资又会让哪些地方受益呢?

陈耀:从宏观上讲,首先是要疏解功能,北京疏解后城市病就会消肿,出行不堵车、环境改善、房价回落,这对北京来说是受益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京津冀一体化要对河北等边缘地方进行帮助、带动其发展,消除贫困带,改善河北经济结构,从中河北是受益者。对天津来说,已有多项政策叠加,像滨海新区、自贸区等,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天津也是受益者。

具体从几个板块来讲,围绕新机场建设的临空经济板块,北京城南,像河北的廊坊、固安等投资力度将来会大一些。沿海地带像曹妃甸投资空间也比较大。还包括一些渤海新区、港口等地带。

《中国经营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是重点,具体将疏解哪些产业?疏解到哪些地方?

陈耀:北京的一般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端等都需要被疏解掉。疏解地点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距离北京的远近、便捷程度等。按照圈层理论来讲,北京城区以外,北京范围以内的这个圈层发展得不太充分,包括房山、延庆等这些地方都需要适当地发展。第二圈层就是环北京城的区域,比如廊坊、保定等,另外,地铁线也将延伸到燕郊、固安、涿州,这些地方以后发展的规模都会提高,承接产业也比较有优势。

杨开忠:有几个节点很重要:一、通州及北京其他郊区新城甚至重要的镇,都可以承担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二、新北京机场临空经济区,是承载产业的功能载体;三、从城市角度来说,在几个重要中心城市,比如唐山、石家庄等,培育一些次中心城市。很多城市像沧州、保定、秦皇岛等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这样做必然有一个先后次序,谁放在优先地位是一个问题,从地理位置、促进京津冀均衡发展、最大程度地带动促进北方腹地的发展,包括用地、水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交通等方面。石家庄是承接商贸的主要城市,将石家庄打造成商贸中心城市,可以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从黄骅港到沧州到石家庄、山西、宁夏、甘肃、新疆,建设成新亚欧大陆桥的一个北通道。

廊坊在京津发展轴的中间位置,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从过去发展来看,主要承接北京电子产业,未来仍将有很大潜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包括廊坊固安区域,而且新地铁会通到固安,会带来很大利好,将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中国经营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催生哪些新兴并富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增长点?对产业所在地意味着什么?

陈耀: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将产生一些智能化的技术产业,生态产业,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还有服务业等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业态。

适者生存。适合未来消费需求的产业会成为未来富有前景的新增长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健康产业将来会有很大的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中心,北京将会对科技创新、研发服务这方面投入精力。

冯奎:休闲旅游产业会迎来勃勃生机,原因是交通设施更加便利、跨区域休闲旅游产业合作更加多种多样,会激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制造业也有重要发展机遇。制造业将有一波转移、升级的浪潮,特别是当高新技术遇到传统制造业,也会有新产品、新市场的出现。北京围绕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将有重大发展。京津冀一体化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对京津冀各类产业发展的服务,自身也将获得新的动能。积聚、扩展、升级是产业发展新机遇的原因。

杨开忠:对于产业所在地而言,作用很大。一、会带来就业和人口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二、会带来GDP、财政收入;三、会形成产业集聚,产业之间是相互联系,新的产业会带动别的产业形成集中。

创新孵化器成京津冀持续发展驱动力

《中国经营报》:创新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该如何真正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陈耀: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这方面要不断地实践,进行成果转化。第二是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上还有待进步、突破。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第三个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北京有这方面的条件,但是做的效果比较差。

杨开忠: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打破条块分割,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中心型区域创新共同体。

其次,建立一张开放的、打破行政区划的、高效的、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有很多节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孵化器等,这些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怎么形成这张“网”?一、适度疏解国家非核心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向河北、天津进行疏解;二、鼓励北京、天津、河北企业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研究基地和中心,企事业单位跨地区设立独立或合作研究基地、研究院所和孵化器,尤其要鼓励北京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到河北设立独立或合作中心和孵化器;三、把中关村等国家集体创新协同区的政策适用于京津冀区域科技型的功能区;四、在京津冀之间形成更加有效的专利保护和专利交易的市场。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从经济环境来说,可以研究在天津设立第二个创业板市场,因为国家中心型区域创新共同体需要创业板的支撑,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与创业板市场的地理距离确实会影响到企业上市的多少。中国经济体量完全有能力容纳下两个创业板市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下再开辟一个创业板市场很有必要。两个创业板市场之间可以促进竞争,改善为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的质量。从目前来看,深圳创业板市场排队数量很大,再开一个可以满足更多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需求。此外,还可以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经营报》:在“双创”时代,各种创客空间等纷纷涌现出来,怎么看这些创业新形态?目前已经有企业在从事的创新孵化器等全产业链创业服务将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什么?

杨开忠:这些创业新形态非常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靠什么?主要看经济增长能不能建立在创新创业的基础之上,这是趋势。

做孵化器主要有几种方式:政府做孵化器,科研院所做孵化器,企业做孵化器,产业群本身承担孵化器的作用。企业做孵化器是趋势和方向,要把希望寄托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做孵化器上,光靠政府做孵化器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民营企业做孵化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创新孵化器是京津冀打造中心型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关键过程,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等都有很大带动作用。

陈耀:孵化器是个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这种公共平台需要更广泛的往下延伸、往基层延伸进行布置,比如城市里面的街道、河北的乡镇都可以建立这种公共服务平台。

包括官产学研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在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一个组织担架。企业有钱,科研单位有研发能力,政府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三者结合起来,能够让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更好地产业化,带动就业。

创新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孵化器这种发展模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持续的一个驱动力,将来有可能为我们国家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输出成果,服务、带动其他地方发展。现在国家鼓励这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