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业绩连续四年亏损将转道新三板,重新上市尚无时间表

□本报记者郑玮

上市五年,亏损四年,*ST二重最终选择了主动退市。

昨日,*ST二重在上交所正式摘牌,成为2014年退市制度改革后的首例主动退市。该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主动退市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等到公司基本条件具备,在注册制推行后,或许还能获得重新上市的优先考虑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即使摘牌,*ST二重也可以转板到新三板继续流通。

据了解,*ST二重于2010年2月2日在上交所上市,因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股票于2014年5月26日暂停上市。根据其披露的2014年年度报告,公司2014年度继续亏损78亿元,退市已经不可避免。

2014年10月,证监会发布新规,如果被强制退市,公司必须在规定的间隔期满后才能提出重新上市申请,但若是主动退市,公司则可以随时选择重新上市。显然,*ST二重选择了后者。

要约收购曾受阻

*ST二重退市其实早有先兆。

2010年2月,*ST二重踏入资本市场,但自2011年起,这家公司就连续三年出现亏损,预计2014年亏损的局面依旧无法扭转。连亏四年意味着即便*ST二重不主动退市,也会遭到强制退市。

今年2月,为了避免强制退市,*ST二重实际控制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曾经以每股2.59元的价格向全体股东发起过收购要约。不过,与8.5元的发行价格和16.1元的最高价格相比,2.59元的要约收购价格明显偏低。部分股东不甘心账面亏损,反对收购。这也导致了公司第一轮主动退市的失败。

不愿放弃的*ST二重并没有停止主动退市的脚步,在第二轮中,公司选择了以股东大会方式主动终止上市。公司启动股东保护机制,由国机集团向全体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价格依旧为每股2.59元。也就是说,想走还是想留,由股东自己选择。这一次,超过99%的股东投了赞成票,而且持股5%以下的小股民中,超过77%的人支持主动退市。价格不变,结果却不同。

中小投资者态度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要约收购与现金选择权的差异。

在此前的方案中,如果中小股东参与要约收购支持主动退市,那么手中的股份将会被收购。但是通过股东大会终止上市的话,即使投出了赞成票,持有的股份依旧在中小股东的手中,并且后续有选择套现的权利。而这一改变对于不愿经历退市整理波动、又看好*ST二重重新上市前景的中小股东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股东大会通过退市后,上交所决定在5月21日对该股票予以摘牌。

重新上市或需较长周期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收购报告书》中,国机集团方面也已明确,将“支持二重重装在条件具备后争取重新上市”。*ST二重此前的公告也称,在国机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公司正在积极实施改革振兴等多项措施,以实现公司的持续经营。公司将根据国机集团和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国企改革的要求,在条件具备时积极争取重新上市。

国机集团也表示,将进一步明晰*ST二重发展定位,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支持其在条件具备后重新上市。

对此,*ST二重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理论上,重新上市是有可能的。*ST公司如果重新上市,至少要先扭亏,在当前主营业务未有实质好转的情况下,盈利还需要很大努力。即使盈利了,要达到规定标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在此期间存在较大风险。”

有业内人士认为,*ST二重退市后要重新上市仍要符合未来某一时点对企业IPO在财务、经营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排除将来注册制实施后要求有所放宽,但IPO政策的修改和具体实施时间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ST二重来说,注册制可能是一个机会。

该人士表示,*ST二重退市后,将与*ST长油一样,进入三板市场,“这次要约收购成功,没有申请卖出股票的股东可以到三板市场进行交易。”

但需要注意的是,*ST二重进入三板市场后,一般而言,只有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才能够买进股票,而资金较少的个人投资者只能抛,买不了。目前来看,除前两大股东以外,没有发现大机构的身影。

◎观点

主动退市或成常态

*ST二重主动退市给上市公司们指出了强制退市之外的第二条退市道路。

据了解,在美国,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强制退市。如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年均退市率为6%,约1/2为主动退市;而纳斯达克年均退市率为8%,主动退市更是占近2/3的比重。这与非主动退市占比近100%的A股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曾介绍,“我国资本市场始终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在制度层面未能给予主动退市足够的重视与应有地位,表现为在退市实施程序、后续安排等方面,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混同,没有充分体现主动退市的特点”。

有市场人士指出,主动退市机制建立以后,同样需要提防一些上市企业借此逃避监管、恶意退市的状况出现。因此,为主动退市设置交易所批准等程序非常必要,同时设立刚性的股份回购制度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业界认为,主动退市在未来有可能发展为常态。(本报综合)

2010年

公司净利润为

2.7亿元

2011年

-1.4亿元

2012年

-26亿元

2013年

-32亿元

2014年度

公司亏损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