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

相比于北京牌手表,飞亚达的品牌营销能力上表现更加突出,未来将继续发挥其优势。

双方在手表业务领域上优势各有千秋,此次合作将是一种“双盈”局面。

强强联手

本报记者 朱耘 北京报道

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向集团化发展又迈进了一步。

6月5日晚间,国内知名腕表品牌飞亚达A(000026.SH,以下简称飞亚达)发布公告,为提高公司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会授权经营层与北京手表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表)签署框架协议,合作投资成立北京表业(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表业)。

北京手表厂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而飞亚达系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表业上市公司。北京手表厂总经理苗洪波与飞亚达品牌总经理杜熙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双方的合作谈判非常顺利,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中国最优秀的两家表业企业强强联手,能否打造出可以媲美瑞士腕表的优秀品牌?能否让中国的奢侈品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尚是个未知数,但中国的奢侈品产业向集团化发展由此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飞亚达的公告称:“根据协议,北京手表厂同意将其钟表元器件及机芯制造业务、 北京 和 双菱 品牌及与之相关业务团队等资源,分立设立北京表业公司,持有北京表业公司100%的股份。在分立完成后,公司拟以现金8000万元(其中5100万元作为标的公司的注册资本)投资北表表业公司,出资入股后公司占北表表业公司51%的股份,北京手表厂占北表表业公司49%的股份。”

早在今年年初,苗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言,北表正在寻求战略合作,而苗期待的合作对象非是“赚快钱”的,是对北表有战略意义的投资,“能够让北表及 北京 品牌做大做强。”双方合作消息发出后,苗向记者表示,这一谈判大约进行了大半年的时间,总体非常顺利。

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手表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家本土手表企业,生产的北京牌手表曾一度风靡全国。目前北表在机芯研发领域拥有较高的水平,能够独立开发包含陀飞轮机芯在内的多种大复杂机芯,珐琅工艺方面也非常抢眼。飞亚达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表业上市公司,拥有“飞亚达”“亨吉利”品牌,其营销网络覆盖全国,腕表曾伴随中国航天员走上太空。

双方在手表业务领域上的优势各有千秋,北表在技术领域表现抢眼,但目前渠道拓展十分有限,其线下门店不足十家,飞亚达则在中国400多个城市中拥有2600多家线下门店,渠道布局丰富,但机芯研发生产方面的实力与北表仍有差距。

杜熙告诉记者:“我们与北表是合作关系而非收购,北京表业将北表现有的产品、设备、骨干、品牌资产放到新的合资公司中,现在的北表将退出手表业务。”而苗洪波则表示,与飞亚达合作正是看好了飞亚达的品牌运营能力与渠道拓展能力,未来品牌仍然是“北京牌”。双方的合作将是一种“双盈”局面。

据悉,北表与飞亚达的“联姻”目前仅是框架协议,“新公司成立后更加细化的工作计划目前正在讨论中,大体的方向是双方形成优势互补。”杜熙说。

相比于北京牌手表,飞亚达的品牌营销能力上表现更加突出,无论在业内还是普通消费者中,都拥有良好的口碑,未来将继续发挥其优势。

北表在机芯研发能力上强,飞亚达在营销方面见长,但过去几年,中国的腕表产业一直“不温不火”,高端、高复杂功能腕表一直是瑞士、德国等奢侈品牌的天下,尽管受到反腐的影响,增速一度下滑,但在该领域,历峰集团、斯沃琪集团、LVMH旗下的品牌在华仍有绝对的体量与优势。

而在中低端市场,来自于温州、广州等小作坊生产出的没什么品牌或名气的腕表,占据了腕表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再加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戴表人士逐渐减少,中高档腕表的地位颇有些尴尬。

但杜熙告诉记者,过去七八年的时间里,中国本土品牌腕表取得了很好的成长,销售业绩、核心能力建设、产品系列丰富提升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中国有了一些新生的手表品牌,固有品牌也在不断成长。他判断目前中国的腕表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初期。

杜熙告诉记者,腕表是典型的与人均GDP发展正相关的行业,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对于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有所降低,情感需求品类的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欧美、港澳台等地区都验证了这一规律,特别是人均GDP到了5000美元后,珠宝、腕表这些展示人们生活方式、品位、情感需求类的产品增速非常快。“中国近两三年,人均GDP恰好迈入了这一关口,不仅是腕表产业,很多优秀的奢侈品牌将高速增长,我们作为行业中的一员,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推出更多的产品。”

但苗洪波与杜熙都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腕表业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品力不足,这让很多有实力、有需求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品牌,没有像家电品牌那样,让消费者有信心与强烈意愿购买本土品牌。“瑞士的腕表品牌有自己的文化与风格,品牌DNA的打造与传播、价值观建设方面,与目标客户方面始终坚持投入,北京表业未来在打造 北京 双菱 品牌上,不是简单的学习模仿瑞士企业,更重要的是发现品牌独有的DNA,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加强建设,这些才有机会将其打造为一个优秀的品牌。”杜熙表示,目前看与瑞士表业还有明显的差距。

集团化进程

中国优秀的企业借助奢侈品大发展的契机,实现集团化发展,其方向与初衷是正确的。

北京表“岁朝清供图”

珐琅盘面三问腕表(上)

飞亚达四叶草系列腕表(中)

飞亚达极限系列腕表(下)

在业内人士看来,北表与飞亚达的合作,让中国的奢侈品业朝集团化方向发展前进了一大步。事实上,单看飞亚达这家企业,在集团化方向也做了很多探索。一直以来,飞亚达一直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布局”,从前端研发机芯、产品设计、配套制造,到终端的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电商渠道布局、全覆盖立体销售,核心领域全都有了相关的产业链布局,“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寻找有品牌DNA符号的品牌,基于对未来行业的判断形成优势互补,未来将集团打造成多品牌加全渠道运营的企业。”杜熙表示。而飞亚达与北表的合作,让飞亚达的这一战略有了全新的进程。

事实上,越来越多拥有奢侈品基因的中国企业正在向集团化方向迈进。2013年巴塞尔钟表展期间,曾经名为中国海淀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瑞士腕表品牌昆仑,成为第一家收购瑞表品牌的中国企业,去年海淀集团更名为冠城钟表珠宝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旗下除拥有收购过来的昆仑品牌外,还拥有依波、罗西尼、绮年华、劳特莱等品牌,集团集中发展钟表及珠宝核心业务,朝多品牌方向发展。

NE·TIGER创始人张志峰也曾明确地告诉记者,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让品牌朝集团化方向发展,并表示他要做中国的阿诺特(阿诺特系LVMH集团总裁)。

事实上,集团化亦是当前奢侈品发展的大势所趋。LVMH、开云集团、历峰集团与斯沃琪集团这四大全球奢侈品集团从未停止过收购的脚步,麒麟珠宝、上海滩、文君酒等中国品牌,也在过去几年被几大集团收入囊中。显然,中国优秀的企业借助奢侈品大发展的契机,实现集团化发展,其方向与初衷是正确的,但眼下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品牌在品牌运营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集团化之后如何发挥集团的优势,合力打造品牌,在集团内部与外部实现供应链优化,实现1+1>2的功效,正考验着各集团的掌门人。

过去几年,中国很多产业都进行了类似的整合与并购,但合力效应并不明显,不少是在汽车、互联网等基础相对成熟的行业中。对中国的奢侈品企业而言,无论从自身的产品研发、品牌建设还是营销、渠道,单一品牌的运营能力都与国际奢侈品牌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而在并购整合、公司集团化治理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现阶段中国的奢侈品企业在两个领域都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过快地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还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