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访猎豹移动公司(原金山网络)CEO傅盛

近日,朋友圈又被一篇名为《傅盛:一家公司CEO该干什么》的文章刷屏了;上一篇搅动网络的文章叫《傅盛豹变》。两篇文章一先一后,一个谈战略,一个谈管理,战略精准果断决策,管理细腻吃透人性,这才是完整的傅盛。

猎豹移动上市后,傅盛成为记者重点研究的科技公司CEO,半路杀入一个几乎被垄断的行业、英语不顺溜但却把国际市场搞定、轻松完成连巨头企业都难以控制好的国际化融合,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访问了猎豹移动公司CEO傅盛,并试着揭开他身上这些未解之“谜”。

全球化成败

很多大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只是其整个大战略的补充,所以注定很难真正的成功。全球化就必须全力以赴。

《中国经营报》:猎豹的海外市场做得很好,这是很多公司非常羡慕的,中国公司在国外能否变成商业体系的一员?

傅盛:有一些号称做国际化的公司很不成功,给资本市场留下了极差的印象。我们现在海外占比的情况、增长的情况都非常好,包括我们是Facebook的合作伙伴,大家知道它在中国内地用户很少,而我们的用户就来自于国外,非常契合。猎豹移动花一年的时间,初步证明中国公司在海外做移动收入也是可以的,并不存在天然的壁垒。当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投资,先用2000万美元收购了香港品众——它和Facebook是合作的关系,最近收购了Mobpartner——它不是纯粹的法国公司,是移动广告的创业模式,收入增长也不错。因为我们要在全球拿到广告用户,重新搭建广告队伍。

我们一年前上市说要做全球化,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没有想清楚,就是没有看得那么的清晰。我们知道全球市场是巨大的,所以从工具安全的软件切入,但是现在经过这一年多,我们已经基本上了解Facebook是怎么做移动广告的,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有海量的用户,还有大数据,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节点。

《中国经营报》:中国有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做全球化,但是并不是很成功,你觉得他们主要的问题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在哪里?

傅盛:第一是时机要对。在移动互联网真正出现之前,中国公司做全球化非常的艰难,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还没有到那个阶段,要做全球化是很复杂的事。而现在时机到了,我们在海外没有一个人,但是已经拿到了几千万的用户,这就是时代机遇。你做好了就是先烈,做晚了就得牺牲。

第二,大家的战略意识。很多大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只是其整个大战略的补充,所以注定很难真正成功。全球化就必须全力以赴,像有些小公司没有把全球化做成团队,他们就是用一个广告挣一点钱。

过去两年间,猎豹移动成功探索出了新时代中国公司出海的新路径,那就是“先全球化再本地化”。目前,猎豹已经完成了全球用户平台的搭建,超过10亿的用户中有70%来自欧美地区为主的海外市场。而刚开始不久的移动广告商业引擎搭建,也让猎豹迅速成为第一家在海外大规模变现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与巨头“共生”

我们会变成中国非常主流的公司,首先不会和巨头开战,只会跟他们找到新市场进行合作。

《中国经营报》:目前猎豹是以工具切进去,然后再布局全球商业化,未来你们的重心就是这个吗?

傅盛:肯定不是商业化。商业化是公司的一个翅膀或者引擎,但是要知道最核心的是用户,虽然所有的公司都是做商业的,但是目的是要为全球做出好的产品。

我刚买了三星S6,从感知上我觉得已经超过了苹果。首先,它的指纹应用比我想象的好;第二,屏幕很漂亮;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星S6上装了Clean Master(清理大师),使整个的系统很顺滑。我们知道,以前用三星很慢,很卡,但是现在它的代码是我们写的。这其实对三星来说也是巨大的风险,如果我们质量不好,也会让三星很被动。

猎豹真正的目的就是帮助安卓用户更方便地使用操作系统,甚至可能是苹果都做不到的。比如手机显现有错误时,可以拍下照片,系统会自动答疑解惑。

《中国经营报》:你之前提过自己从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周鸿 (360公司创始人)两个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现在的全球化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老师?

傅盛:很多的东西是从他们身上不停地观察,经常推演,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也会经常探讨,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说现在有什么新的老师的话,我想说是全球化的视野。

我们去Facebook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都觉得它今天市值非常大,可以和谷歌比肩,但除了市值之外,它们根本是不同体量的公司,谷歌成立了15年,全球有四五万员工,而Facebook只有几千人,但通过坚定清晰的战略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这个思路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发现美国公司不是靠执行力的,是通过清晰的战略思考。这个是中国公司比较欠缺的。

《中国经营报》:你对智能硬件怎么看,猎豹移动会进入硬件领域吗?

傅盛:如果是五年前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说我做手机,但是今天,我对行业的思考已经变了,我不会在有诸多强大对手的行业冒然冲进去,这可能是必败的,因为对手太强了,小米、三星、苹果,他们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有极大的体量,像小米现在市值差不多465亿,有自己强大的生态链。这是改变不了的现状,即使你取得了一些小突破,他们会用更便宜的价格把你彻底覆盖了。

我们是不会进入纯粹的智能硬件领域的,因为智能硬件公司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经历过许多生死搏斗,这也是个成熟的行业。我们应该帮助智能硬件做事,比如安全、大数据,像Facebook一样,当时很多人劝他们做手机,但他们反而在别人不看好的领域做成了事情。

《中国经营报》:猎豹什么时候会回归国内?国内的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公司要走得很深远其实并不容易。

傅盛:我们的定位一直是这样的:全球战略。当然,如果在一个地方可以全力以赴开始自己的业务和产品的话,它是一定会影响国内的,我会把中国、美国、印度市场都作为同样重要的市场。他们综合的优势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今天国内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巨头的联合努力下已经很难进去了,但是我们会变成中国非常主流的公司,首先不会和巨头开战,只会跟他们找到新市场进行合作,比如小米上都有Clean Master,我们也投资小米,小米也会全力推广猎豹。我们要成为主流的产品,事实上,安全和工具不会是独大的,而是几家共处,至于说线下的O2O,我觉得以现在猎豹的体量的确不适合去做。

真正的整合是“顺其自然”

其实,互联网最好的整合就是不整合,是自由的联合。

《中国经营报》:现在市场有很多声音说要把VIE架构拆除,回国内上市,你觉得移动互联网公司应该回归吗?你曾提过会帮更多中国公司走出去,具体是哪种模式?

傅盛:我们会坚持全球化的战略。A股当然很诱人,我看了几次股市,觉得到处都是不公平,但是你慢慢的就觉得没有必要了,摆正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中国可能有全球最多的移动开发厂商,如果想在海外开拓市场,有几点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本地化的特点、如何在本地获取流量、怎么获取收入?我们投资了一些团队,帮他们做海外投资,可以帮助合作伙伴找到他们的用户群。

《中国经营报》:猎豹在投资和收购上有哪些计划?如何进行内部整合?

傅盛:我们之前收购了很多小团队,比如说像Photo Grid,可以称之为美国版的美图。其实互联网最好的整合就是不整合,是自由的联合。今天外国公司要稳定很多,他们的心态很好,觉得加入这个平台会变得更大,整合比想象的要简单。

《中国经营报》:猎豹的主营业务市场是广告平台,而 Facebook是做社交平台的,更容易分析人的性格或偏好,猎豹怎么用工具进行这些分析?

傅盛:我们的“用户画像”,更多地是基于长期的数据积累与分析。在遵循用户隐私协议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根据其安装、卸载APP等行为,以及产生的垃圾等对其进行“画像”。相较而言,社交软件产生的数据更加庞杂无序,因此,噪音较多,较难分析。而工具类软件的数据则更加客观,分析维度也更明确。

大数据是通过行为判断的,我不认为只有社交才可以产生数据。做广告和做工具可能量级是不一样的,移动互联网是全球没有边界的事情,但是销售的团队可能有边界性的。

《中国经营报》:现在创业很热,你们在国内有没有扶持一帮猎豹的创业者?你会更看重哪些创业项目?

傅盛:创业解决人和人的联合,人是最关键的节点,猎豹看的绝对不是组织规模的大小。

我们第一期投了四个项目,对于行业项目其实没有限制。只要能找到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打通就可以。我们不会想下一个50年怎么样,说实话我连下一个5年怎么走都不知道。我投资的一个项目叫“少儿编程教育”,这个创业者在北欧读大学,看到傅盛战队就来做这个了。还有一个富三代,也是把车卖了直接创业。

还有一个是“私人约会”,就是社交的那个。单对单约人吃饭,可能会感到害怕,但是两个人和两个人可能就好多了,至少这个点是可以的,这四个人全都留过学。这是新的创业背景。还有做了好几年的医生,科研对他来说很重要,我们不会对他们做过多限制,但你如果做智能硬件我们可能会劝你要想清楚。

《中国经营报》:前段时间有一片名为《傅盛豹变》的文章提到了猎豹进军国际化过程中,你和团队的成长经历。你看了有什么感想?

傅盛:我觉得我在变,世界的核心就是在变,其实评价我的人也在变化。我以前不知道改变10年历史的公司是多么的困难,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超出我的想象,如果我当年知道有这么多困难,那我可能就不那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