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数千万年以前,一颗巨大的陨石飞落在了地球之上,冲击出来一个巨大的湖泊,形成了美丽的太湖。然而到了近代,每当提到太湖,人们多半会想起无锡、苏州,但有一座城市早在隋代就因太湖而得名,那就是湖州。

笔者多次到访湖州,南浔古镇往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昨日富庶辉煌,也或是看到太湖岸畔著名的“十漾连珠”水乡奇迹,乃至苕溪之畔陆羽撰写《茶经》的遗迹。

湖州的繁衍生息,是随着太湖丰沛的水系互生互长的。元代诗人戴表元在诗中赞叹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诗中所描述湖州与太湖的水是息息相关的,这便是著名的溇港文化。塘浦圩田系统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郑肇经教授在《太湖水利技术史》所言既是传承千年太湖溇港。溇港是“则诸水入湖门户,设插板以启闭,旱则引湖水内注,潦则导溪水外泄,是溇港之利,于疏浚彰明矣”。大大小小的横塘、溇港,在湖州东部水网平原形成了“一里一纵溇、二里一横塘”的纵溇、横塘水系和运河网络,而在其架构上逐步开发形成的“溇港圩田”“塘浦圩田”,使湖州成为太湖流域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发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其进一步衍生出的“桑基圩田”“桑基鱼塘”,使湖州农业技术一直处在农耕时代的最高端,从而成就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丽湖州。

湖州是迄今最早的蚕桑丝绸发源地,历史距今已有4700多年,代表湖州丝绸文化最早起点的钱山漾史前丝绸文物,是迄今国内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湖州丝绸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其中辑里湖丝、双林绫绢、湖绉皆为举世名牌,缔造丝绸之美,其名享誉全球,并形成一整套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蚕桑丝织风俗和礼仪,民间有蚕花节及轧蚕花庙会活动。一直到解放前后,湖州的桑茧业都是蜚声国内外的。

因为农耕文化发达,加之桑蚕业兴起,湖州在古代可谓富甲天下。同时催生了一大批艺术巨擘。湖州的文化艺术一直引领着封建时期的各个时代。在中国的艺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历来书画大家辈出,如中国绘画史公认的第一位画家曹不兴、唐楷大家颜真卿、“画龙点睛”的张僧繇、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近代绘画大师吴昌硕等,而十三世纪以湖州文人为代表创造的一个艺术时代,更是被称为中国的“佛罗伦萨”。湖州竹派产生于北宋中叶,先有文同,后有苏轼,他们以竹为绘画题材,以作者的人格精神为旨归,以水墨方法为表现形式,以诗书画结合为艺术内蕴,创立了湖州竹派。

两千多年的历史,湖笔文化已经深入这块土地,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湖笔系纯手工制作,选料精细,制作精工,讲究锋颖,秉承“精、纯、美”三义和“尖、齐、圆、健”四德,工艺非常讲究和复杂。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在湖州吃过一种蔬菜,外形状似小油菜。入口就有别样的清香,据说只有在湖州的田地里才能有这种香气,湖州人追求生活品质的状态可见一斑。应该说,在“前丝绸之路”时代乃至“丝绸之路”时代,湖州一直是时尚城市。及至到了近现代,水路漕运的式微以及工业文明的侵袭,使得这座清丽名城失却了往日的光芒。然而随着民族文化复兴的号召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格局的制定,湖州这个具有天然生态条件和丰富文化内蕴的城市,或许可以借势恢复往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