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评

文/张荣旺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给A股投资者上了一堂带血的风险教育课。不到一个月时间股指暴跌三成,不少个股腰斩,甚至引发一场“暴力”救市。对投资者来说,暴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暴跌没有改变非理性的状态;对监管层来说,非正常手段救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依旧没有摆正自己的定位。

暴跌的最终源头可以追溯到市场的非理性炒作,大量投资者被“改革牛”等莫须有的鼓噪言论跑步入场,甚至不少选择杠杆入市。这样狂躁的后果就是股市暴涨。当监管层发现非理性行为需要降温的时候,但却没有深入调研市场的状态,最终贸然采用行政干预杠杆资金。不恰当的行政之手带来的结果就是股市暴跌。

暴跌不要紧,一些入场较晚的私募机构由于没有来得及调整仓位,以致触及清盘线被迫终止产品。数据显示,近期已有近300只阳光私募产品单位净值在0.8元以下,近80只产品单位净值在0.7元以下。如清水源、福建滚雪球等,均出现产品清盘的情况。

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质押融资风险也爆发了出来。因为其质押的股权价值随着二级市场股价下跌而大幅缩水,导致履约保障比例下滑而需要补充质押品。保守估计存在类似杠杆问题的上市公司应该有数百家之多。

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了暴涨暴跌的A股市场或许能变得更加理性和健康。一个理性的市场表现在真正有业绩支撑的好公司逐步受到资本的青睐,而热衷于讲故事的公司则可能被市场抛弃。如作为上半年单边暴涨的大牛股暴风科技就因盈利额下降65%~85%连续一字跌停。

近期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15年A股中报业绩预告整体向好,创业板增速提升明显,中小板稳步回升。 这为A股市场企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不过,周期行业公司亏损数量以及亏损面均高企,采掘、钢铁盈利提升的公司寥寥无几。这也说明A股市场需要投资者进一步甄别。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应该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应该贪婪。近一个月的A股市场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巴菲特从不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但是他却认为股市长期波动是可以预测的。巴菲特发现,股市的极端非理性行为是周期性爆发的。短期内,贪婪和恐惧在投资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让价格过于偏离价值。但长期内股价总是会回归于价值。

巴菲特认为,对于股市总体而言定量分析并不需要十分复杂。2001年他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 也就是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例在70%~80%之间,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如果该比例达到120%以上则需要小心了。这项指标2000年在美国股市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83%。接下来就出现了科技股泡沫崩盘的故事。

我想巴菲特的理论基础不外是: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那就意味着过多的财富参与经济成果的分享,当过多的财富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成果时,自然也意味着财富价值需要重新评估。这也就表示大家的总财富需要缩水,因此股市调整随之而来。

也许有人以为此理论只适用于美国,对中国未必适用。然而2007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也适用。中国GDP与GNP差距很小,因此可以用GDP代替GNP进行计算。2007年中国的GDP只有26.8万亿元,而股市市值却达到了33万亿元。随之而来的持续下跌也印证了巴菲特的理论。

再来看目前的A股市场,就在暴跌前的6月中旬股市总市值高达64万亿元,这已经超过了2014年的GDP63.6万亿元。总体估值合理但结构化的泡沫严重,有人按照市盈率等指标计算发现创业板的总体估值超过了2000年崩盘前的纳斯达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杠杆资金也主要集中于创业板中,这些杠杆资金不仅吹出了大泡泡,也有不少操纵市场的痕迹暴露出来。遗憾的是,监管层没有及时通过打击市场操纵制止泡沫的继续扩大,而快速抽取杠杆的行动却大大伤及了并未高估的蓝筹公司。

经过暴跌的A股市场如今只有48万亿元的市值,这只相当于2015年68万亿元GDP的75%,我们应该选择贪婪还是恐惧一目了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暴跌前一样,如今的A股市场依旧存在着大量投资陷阱。不少公司一直通过讲故事圈钱却不能及时清理,有些公司始终不死不活却不能退市,有些公司赤裸裸操纵股价却遭不到致命打击。这些垃圾公司占用了本不该占有的上市资源,也影响了市场的理性发展。

对于投资者,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甄选好的公司和产业,伴随着好产业和好公司一起共享快速成长的经济成果。对于监管层,下一步更应该明白自己的定位,不要再随意使用行政之手,而是安静地做一个市场的守望者,严打违规,再通过发展市场清道夫的力量,还市场一个理性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