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财政部将重庆市纳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按照相关要求,重庆立足发展实际、加大创新力度、深入探索实践,及时编制试点方案、系统谋划试点内容、不断强化工作指导,成效开始显现。

 一、在补贴制度设计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补贴对象发生变化。享受政府试点财政补贴的不再是土地承包农户,而是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和组织,即“谁服务,补贴谁”,但最终受惠对象则为享受“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农民。

  二是补贴环节更具灵活性。补贴模式大致分为全环节托管服务补贴、部分环节托管补贴、指导性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托管补贴三种。

  三是补贴比例不搞一刀切。根据地域特性不同,试点区县可根据实际调整政府与个人承担费用的比例。

  二、试点工作取得了五项阶段性成果

  一是种粮从不赚钱向有“钱途”转变。试点区域农户以财政补贴水稻全程化社会服务加权平均算,理论成本节支50%。如集中育种、插秧、施肥、施药、收割等成本较个体支出大幅下降。若除去服务之外农民自己必需承担的种粮成本,如人工除草、蓄水等成本,种粮农户实际节支也在30%以上。

  二是种粮从零散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由于种粮成本下降,且服务组织承保了保底收成,加之有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民只需承担以前种粮成本一半的钱就能坐享丰收成果,身份由劳作者变成了“老板”,真正实现了种地不累,土地是赚钱资本的质变,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地由谁来种的难题,促使农业由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而且真正调动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试点区县几乎没有撂荒地出现,甚至此前流转给大户的土地,农民也相继收回交给服务机构管理,更有十余年不种地的农民,再次经营起了自己的土地。

  三是种粮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从签定的条约看,服务组织承保亩产均高于个体种粮农户的产量。根源在于科学种田,每个环节都脱离了以前的“老把式”、“老经验”,新引入了厂房育秧、机插机收、测土配方合理施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点杀病虫害等现代种粮技术,既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又能有效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科学种田的难题。

  四是种粮从传统收益向延伸效益转变。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更具专业性,从而催生了新型农业的出现,由此前“种吃的”延伸为“种看的”,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如二圣镇天坪万亩梨园,在未试点全程社会化服务之前,虽然当地梨子因品质不愁销路,但产量不高,除去成本几无利润。试点后,技术人员在梨树修枝、整形方面更具专业性,不仅有效提高了单产,而且在梨花盛开的季节,花经济成为农户新的经济增长点。游客络绎不绝,门票收入可观,同时还带动了餐饮、住宿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是种粮从无人干向“香饽饽”转变。财政有补贴、农民参与度高,服务机构在各环节都有收益,必然会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人才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中来,从而使原来“人人嫌”的农业生产最终成为职业农民争抢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会促使农业生产过程分化更为精细,服务效能更加高效,进而有助于政府构建形成全覆盖的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精准、更高效服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