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中江湖

虽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爱占便宜和固有的某些认知偏差有关,比如低估大概率事件、认知失调等等,但很多时候,社会本身也会激励这些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个体的占便宜心理在社会网络中蔓延,最终演变成社会心理。这才是真正令人忧心的地方。我们在逛公园时,经常会看到某些大人当着小孩子的面乱扔纸片、空瓶子、烟头等等,看似个体行为,放在一大群游客中间也没那么显眼,殊不知这种个体行为会通过孩子的观察和模仿而传承,从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心理和行为。可悲的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当面纠正大人的不良习惯,而大人常常敷衍,甚至任性。大人的行为会让孩子困惑,出于对大人的信任和权威的服从,孩子通常认为大人做的都是对的,但孩子可能从学校或者媒体上看到不同的说法,从而形成判断上的冲突。究竟乱扔纸片对还是错?

很多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或者看似无可厚非的习惯,往往会反映出社会心理的真实画面。我平时喜欢在小区周围走走,一来可以放松放松,二来可以观察社会。当然,能看到美好的,也能看到不那么美好的。有些事情一些人不以为然,但另一些人可能非常计较。有一种行为很有争议,曾经也有一些游客在海外旅游遭遇过类似尴尬。大人带孩子出来逛街,走在路上,孩子突然想便便了,怎么办?我出生在农村,遇到这种情况,通常大人会让小孩在路边隐秘处解决,农村隐秘处甚多,这不是问题。但在城市里这是个大问题。城市街道上除了公共厕所,根本没有隐秘处。在意的人会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让小孩解决,然后大人会收拾干净,扔进垃圾桶。但也有一些人压根就不在意这些,让孩子就地解决,解决完了领着孩子就走,压根就没收拾的念头。有一次遇到这种事,我上去提醒,结果还被那个老奶奶训斥了几句,大意是这样做很正常,我纯属多管闲事,小题大做。

从那个老奶奶的角度想,这的确是小事,但从城市环境来讲,又是大事。农村里这么做,是因为诸多隐秘之处不影响其他人,按照经济学的术语说,不会产生负外部性。但在城市里就不一样了。城市街道上无隐秘之处,一举一动皆影响他人。孩子随地大小便会产生负外部性,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他人的效用,想想看,本来干净的街道突然来这么一下子,顿时无法愉悦地玩耍了;二是增加环卫工人的负担,增加城市的环卫支出。看似小事,积小成大。一些人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干嘛和小孩子计较?其实这不是小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大人无非是偷懒,本质上是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所谓文明的行为,就是不会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遇到这种情形会自己主动处理好,不会给他人带来负外部性,不会给环卫带来负担。带孩子的人如此,溜宠物的也是如此。还有随手扔垃圾的,等等,都是占便宜的心理所带来的不良行为。

文明行为的塑造仅仅通过处罚是不够的。为什么总会有人对这些行为理直气壮?无非是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看来,这些行为原本就没什么不合理之处。在这些人看来,个体行为和他人无关,反正又没犯法,似乎只要不犯法,就是正确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场所,有很多行为是在法律管制之外的,的确不犯法,但的确会带来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是把自己的好处建立在他人损失基础之上,一旦某些人开始实施这类负外部性行为,其他人如果跟随,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困境。现在城市停车就是一个社会困境。停车场少,私家车多,没地方可停。于是私家车就挤占公共场所,公共场所越来越少,私家车越来越多,最终私家车发现,即便在公共场所,也很难方便停车、方便进出。特别是看到一些私家车占了公共场所后,一动也不动,上面停满了灰尘,似乎这个区域就永久属于他或她家了。

为何停在公共场所的车辆可以理所当然地一直占用公共领地?停车场少不构成挤占公地的理由。挤占公地意味着个人停车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产生了负外部性。但所谓法不责众,当众多的家庭也学着挤占公地,公地就转化为事实上的私人领地。这种占便宜的心理社会化后,就转化为社会心理,个人占便宜的动机转化为社会寻租。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喜欢占公家的便宜,似乎是一些人的行为习惯,这习惯来自个体的占便宜心理,但经过社会化后,就转化成社会行为。和私家车理直气壮地挤占公地类似,一些人也理直气壮地挤占其他公共资源,比如在公园里开私人会所;把公共企业的资产以各种名目私有化给个人等等。事件大小有别,但性质类似。公共资源是固定的,原本属于大家共享,但少数人多占点,可以多点便宜,这本质上就是寻租。寻租会损害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最终会损害社会发展本身。但个体是不会这么想的。

文/周业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共资源是固定的,原本属于大家共享,但少数人多占点,可以多点便宜,这本质上就是寻租。寻租会损害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最终会损害社会发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