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一面是投资者的维权大潮,另一面是泛亚在设阻拖延。从“泛亚转泛融”“与知名企业重组”“撤销数百家代理机构整合至41家”“提货公告”到“关门歇业”……泛亚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举动实际上与投资者的“出金自由”承诺并无必然联系。

8月10日,泛亚发出“交货商提货出库流程公告”,填写《交易商协议交收申请表》并提交对应服务机构,然后经交易所审核无误后,将交易商资金受托仓单转为自持仓单。交易所注销交易商账户内自持仓单后给该交易商开具提货单并邮寄给交易商,凭提货单至指定仓库完成货物交收。

上述公告发出后,“泛友们”开始与泛亚就提货价格、具体细节进行交涉。在此过程中,从事有色金属行业的泛友袁先生当场提出质疑:“作为自然人,根本不具备交易主体资格,无法承接出货方开出的税票。即使是成立公司代为承接,整个过程异常复杂,可操作性极差,所以,泛亚发出提货公告纯粹是糊弄老百姓而已。”

最终,因具体事宜未达成一致,提货之事搁浅。

有知情人士分析称,先抛开上述提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不谈,泛亚首先应该按照约定将20%的保证金支付给投资者。接下来才是提货问题,而泛亚究竟以何种身份与投资者协商谈判呢?交货商已经向泛亚开出税票,并将货物交付泛亚,虽然在盘面上留下了20%的保证金以及多单,但交货商根本就没打算平仓。泛亚此举无疑是想让投资者接手已被炒得离谱的高价货。

此外,泛亚目前究竟有多少库存迄今仍是未知数。在第三方监管严重缺失的大背景下,泛亚所库存货物的真实性、纯度亦无法考证。

更令人不解的是,迄今为止,究竟有哪些融资商和供货商向泛亚分别缴存了哪些类别的贵金属,又分别是以什么样的价格缴存了多少吨,所有这些秘密,仍然是铁板一块。在政府监管层及警方没有全面介入的当下,只有泛亚自己才知道。

泛亚的盖子究竟还会捂多久?毫无疑问,相关部门的态度和作为至关重要。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雷士武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