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

文/顾文豪

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日军直逼上海,甚且放言三天之内平定上海。当时战况的惨烈,伤亡的惨重,至今老辈人言及仍不免泣下数行。昔年滞留上海的中医师陈存仁先生就写过一部《抗战时代生活史》,将当年上海孤岛的人间悲欢形诸笔下,算是为这笔中国痛史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这其中四行仓库一役堪称惊心动魄。仓库地处苏州河北,临近西藏路桥,是贯通上海闸北租界的咽喉所在。当时谢晋元部得令据守此处,以滞缓日军进攻。虽然对外号称有八百壮士,其实总共才400多人,而整个闸北当时已完全沦陷,后援物资只能全部堆积在河岸,换言之,四行仓库守军真真是孤军奋战。据陈先生书中所述,双方交战火力之猛简直无法形容,“租界上的居民整夜听到连珠一般的枪声、手榴弹声,同时又见到火焰冲天”。

此时,世界各国的记者和洋商,都在隔岸观战,并且个个对四行仓库的抗战壮士致敬。这时通信也告中止,忽然有一个懂得军事旗号的人,自告奋勇向对岸孤军打旗号,问他们需要什么紧要的援助物品,对方也旗号回答:“什么都不要,只要一面国旗。”陈先生写道,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有一位女童子军杨惠敏,很勇敢地用油布包着一面大国旗,在枪林弹雨之下,跳入苏州河,泅水到达对岸,将国旗送入国军手里,一时两岸掌声如雷,感动得大家流出泪来,于是伴着猛烈的炮火硝烟,这面国旗就随风飘扬在四行仓库之上。

陈先生是这段历史的过来人,加之他身为中医,交往广泛,上至名流巨宦,下及贩夫走卒,所以闻见特别丰富,虽然日后写来,不免有所讹误,但昔年的人情与世情,读来还是让人悲喜交加,难怪日后周润发版的《上海滩》的顾问名单中,陈先生的大名赫然在列。

譬如陈先生讲当年租界上的通用币制还是中央银行的钞票,虽则战事持续展开,但法币的价值却没有动摇,除了中央银行的钞票,还有中国、交通、农民以及四家小银行的钞票,外国银行的钞票则不通用。而大家对法币的币值也未尝有一点怀疑,除了米价和五洋杂货略涨之外,其余物价无甚波动。原来这是抗战开始之前,国民政府聘请英国人鲁斯爵士研究出来的方案,将此前全国所有的银元悉数收归国库,以此迫使银元不可能再成为买卖单位,如此法币价值就不会动摇。而唯有坚持法币价值不动摇,才谈得上长期抗战,不然币值贬损,人心一夕如散沙,抗战之势则危矣。

而不读陈先生的书,也就不知孤岛八年民众生活的困难到何等地步。囤积居奇者并不急于售卖,却天天以小量抬高价格出售,于是日进斗金,夜夜笙歌;穷人买不起衣衫,往往在冷僻的里弄将别人的衣衫剥去占为己有,俗称“剥猪猡”;街头乞丐不讨钱,只抢饭,等在各式各样的食物摊档旁,见人买了粢饭、油条之类,就上去哄抢,抢到就嘴里一塞;家家户户都限制用电,一月总额为七度电,街灯稀少而可怜,商店霓虹灯则悉数停用,每届傍晚,上海便成了一个黑暗世界。

与这萧条晦暗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另一番纸醉金迷。战事日炽,难民涌入,各地富翁也逃难来此,由此反倒成全了上海游乐、饮食的畸形繁荣,是以上海人有句俗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上海舞厅为了抓紧营业时间,甚至破天荒地搞出了每日早上八点至十一点的“晨舞”;四马路上高级饭店鳞次栉比,高级会所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做了伪政府官员的,节操既已不存,醇酒妇人当是首选,加之日本人对汉奸的政策是养肥即宰,先是纵容汉奸贪污捞钱,到相当程度,即或是逮捕,或是暗杀,总之将汉奸的钱财落到自己手中;尤其是抗战的最后一年,物价猛涨,穷相毕露,一席宴饮高达数十万、数百万,一次手术小则黄金一两二两,大则三两五两,股票市场完全疯狂,猛涨猛跌,似乎所有人都可以一夜间暴富,也可以一夜间倾家荡产,整个上海完全沦为一个疯狂无度的城市。

战争激发人性,战争也毁灭人性。在八年的战事里,中国人肉身的死亡自不必言,中国人内心的创伤或许更其巨大。难怪,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刻,那一夜的上海人声鼎沸,亮如白昼,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不论识与不识,都举杯庆贺,这庆贺的不仅是战事的终告停止,更是生活的重趋正常——民众的苦实在受得太久太久了,民众的心也伤得太深太深了。

不过,战败的日本军人虽也有屈膝痛哭的时候,但据另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台湾作家王鼎钧所说,他们却并未因溃败而恶形不堪——“我也曾到江湾看日俘修机场,那里参加劳动的人数多,一片黄尘中黄蚂蚁成群蠕动,乍见之下,产生错觉,还以为他们构筑工事,包围上海。我看见他们整队归营,尽管鞋袜破旧,军服很脏,他们的队形仍然成列成行,目不斜视,无人交头接耳。官长的军服上业已卸除那些显示阶级尊严的配件,外形和他们一样狼狈,同时也失去了关乎他们生死荣辱的权力,可是他们对长官的尊敬服从丝毫未减。据说他们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课,纪律严整。据说投降后照常整理内务,被服装具一丝不苟。据说缴枪之前把枪擦得干干净净。据说他们登船回国,秩序井然,无人抢占好位子,而且让妇孺优先。”

希望四行仓库的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希望历史的血痕永远存留在历史之中。

《抗战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