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爱尔兰投资发展局CEO马丁·沙纳汉(MartinShanahan)

本报记者 梁宵 北京报道

曾经身陷经济危机的小国爱尔兰,吸引外资的魅力来自于何处?这里不仅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头号目的地,也是美国企业在海外最挣钱的投资地;还在2015年《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适合做生意的国家榜单中位列第4位。

显而易见的税收“洼地”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解释,因为即便在跨国企业所“青睐”的“避税通路”被斩断之后,美国企业赴爱尔兰的投资力度仍然只增不减。这股“投资潮”因何而起?网罗了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爱尔兰,其工业4.0又有着怎样的版本?如何再造一个硅谷——或者如爱尔兰投资发展局CEO马丁·沙纳汉而言——超越硅谷?

深挖中国市场

爱尔兰在中国聚焦的产业,一个是科技类的,另外一个就是金融服务业。

12.5%的企业所得税要远远低于许多国家,而且爱尔兰和70多个国家都有双边税务协定。

《中国经营报》:“双重爱尔兰”的税收条款修订以后,对企业投资爱尔兰会带来哪些影响?

马丁·沙纳汉:形成“双重爱尔兰”的原因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税收体制或者认定的差异,会导致一些公司可能借此起到避税的作用,首先来说这也并非我们的初衷。

去年年终爱尔兰的预算案中也针对这个架构进行了改革,不过爱尔兰2015年上半年的投资和2014年相比,投资项目增加了10%,雇佣人数增加了12.5%。其中包括非常好的、非常大金额的投资,比如苹果公司会在爱尔兰投资8.5亿美元设立数据中心,施贵宝会投资9亿美元设立新厂,所以可以看到“双重爱尔兰”的架构调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除了税收这个显而易见的优势之外,爱尔兰在哪些方面形成了对海外企业的投资吸引力?

马丁·沙纳汉:当然,我们的税收体制是非常有竞争力的。12.5%的企业所得税要远远低于许多国家,而且爱尔兰和70多个国家都有双边税务协定,这意味着通过爱尔兰对外投资或者从其他国家到爱尔兰投资,可以免于双重的税收抵扣;此外也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区里面唯一讲英语的国家。

除此之外,一个国家吸引企业的“软件”也非常重要。首先就是我们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2015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爱尔兰在劳动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排名第一;另外,因为投资和贸易是爱尔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的制订就是围绕着怎样鼓励投资、怎样鼓励出口来制定的;同时政府也大量投资于研发,由此去构建一个比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因此,如果按照国家体量来比,爱尔兰是类似国家获得外商直接投资的三四倍。

《中国经营报》:许多爱尔兰的政府部门都像你所在的投资发展局一样,有一点类似企业的运作模式,比如你的职务是CEO,这个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马丁·沙纳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一个头衔说明虽然我们的经费来自政府、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但我们采取私营化机构的运营模式,可能会更好服务于经济体系。

因此,我们的运营跟政府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更自由地做自己的决定。比如我们有自己独立的董事会,大部分成员来自于私营产业,包括跨国公司在爱尔兰或全球的现任和前任负责人,所有决定最终是由董事会做出的,特别是与奖励制度相关的一些政策。

当然,不能脱离政府来进行操作,从大层面来说,政府会制订一个宏观政策或策略,我们的工作是如何把这个策略实际化,在操作层面更多以一个商业化的模式来实现它。

税收之外的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相比于美国企业对爱尔兰的青睐,其他国家似乎热情度还没有那么高?

马丁·沙纳汉:爱尔兰吸引外资的成功,并不是一夜之间促成的。相对来说美国已经是我们的一个成熟市场,差不多在那边已经有五十年的经营经验,在中国或者亚太来说还不到十年。

现在来看,大概70%的投资来自于美国;20%来自于欧洲,其他10%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亚太。我们希望把这10%的比例提高,特别是中国。如果美国公司可以把爱尔兰当做服务欧洲市场或者国际市场的出口,为什么中国公司不能这样?

《中国经营报》: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爱尔兰更看重哪些领域的投资?

马丁·沙纳汉:目前,我们在中国聚焦的产业,一个是科技类的,另外一个就是金融服务业。但从我们的目标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差不多以后会侧重六大产业,科技产业(包括制造、软件、硬件)、医疗器械、制药(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工程技术、食品,还有金融服务。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一方面,我们能提供积极的鼓励政策,另外一方面,这些产业本身已经产生了集聚效应,比如爱尔兰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发展飞机租赁行业,到今天为止大概吸引了全世界差不多一半在租的商业飞机;科技类也是同样,吸引了包括谷歌、微软、Facebook、Amazon、苹果在内的全世界领先的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基本上大部分美资在欧洲运营的企业总部都是爱尔兰。

不止是硅谷“移民”

爱尔兰可能相对会聚焦在那些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密集型的产业类别里面,而不是全覆盖。

爱尔兰投资发展局CEO马丁·沙纳汉

《中国经营报》:爱尔兰政府提出要扶建一个新的硅谷,德国也有此目标,并且还抛出了工业4.0的概念,在你们的构想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新硅谷”?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优势?

马丁·沙纳汉:我们也在提类似“工业4.0”这样的说法,但有别于德国,或者美国。我们可能相对会聚焦在那些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密集型的产业类别里面,而不是全覆盖。比如爱尔兰严格法规规范的行业和企业包括制药、食品,需要做到“零缺陷”,那么在物联网里面,就可以通过发展感应技术实现高度监管;另外,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是所谓的个性化制造,比如说像3D打印的技术。

这样政府的资源利用就更加有效,对这些重点扶持的领域,从教育、科研经费等方面都会给予支持,由此形成产业焦点。比如对于生物科技来说,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不能找到足够的人才。所以,爱尔兰政府建立了一个全国生物制药研发和培训中心,为这些潜在有可能进来的投资提供大量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能力。

这些部署和产业聚焦对于一些地缘比较广泛的国家来说,可能恰恰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是要复制一个硅谷,而是说要比它做得更好。

《中国经营报》:不过,对比美国的硅谷,更多是从头开始的原创型公司,而借助跨国企业所形成的爱尔兰的硅谷更像是一个移民过来的“硅谷”?

马丁·沙纳汉:对于爱尔兰来说,是这样,但不仅仅如此。一方面,爱尔兰通过投资发展局吸引海外企业,另一方面,我们的兄弟局贸易与科技局则是对于本土企业进行大量的扶植,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进创新精神。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产业。但由于外资在爱尔兰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或者之强,所以政府希望未来两者是并驾齐驱的状况。

相对来说我们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点在于,不仅仅在看那些目前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在致力于吸引一些新兴或新浪潮的公司,现在规模并不是非常大,但可能是未来的苹果、未来的华为;很多企业进入爱尔兰也是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可能刚刚开始做本地市场,然后扩大到西欧、欧洲乃至更大。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看到其实很多产业的边界没有那么严格,比如说金融和科技,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也要不断去迎合这样的趋势,判断现在所提供的政策是否足够吸引这些新兴的商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