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流通”的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正影响并改变着农业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尤其以淘宝、京东等为首的电商平台构建了推广、销售与交流的网络发展路径,大大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局面。农产品严重滞销、价低难销,农民增产不增收,城市居民买菜贵、买菜难的新闻仍不时占据媒体头条位置。

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本质是农产品信息不对称、农民生产缺乏正确引导,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在“重生产、轻流通”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理念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分割,没有形成城乡流通市场的一体化。流通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通环节对终端市场价格的控制,多层级中间商层层加码的模式增加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效率。相比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农产品存在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成本偏高、效率较低、产品的新鲜度不够等问题。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庞大而复杂,据统计,仅流通成本一项就占据售价的五成以上,由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至7个环节,每过一个环节要加价10%至20%,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高达30%,这些成本最终均由消费者承担。

流通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流通领域是一国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交织的中间枢纽,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通最能反映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吸纳就业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主渠道。流通系统受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至深,技术和制度的重大变革都会引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而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须有一系列重大变革以适应生产和消费的变化,流通还受到市场和竞争的影响。从广义上说,流通不只是物质商品的流通,而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包括由实体经济运行所引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的流通。

基于“重生产、轻流通”的理念,我国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物流成本巨大,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及农村流通网络设施的薄弱,导致农户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经常出现低效与无序状态。虽然近年来出现的“淘宝村”给部分农村带来较大变化,但经营模式的易复制性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靠低成本大打价格战,而诚信法律体系缺失下的经营模式缺乏可持续性。而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懂农业生产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年轻人才匮乏,农村流通业缺乏所依托的产品支撑。

流通革命源于消费者的需求。日本为解决传统流通体系封闭、流通渠道过长、严重制约流通效率等问题,以及为克服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消费市场的低迷,分别引发了“关于流通的革命”和“关于交易的革命”,对日本流通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理念在转变,居民消费正从低端走向中高端。高质量农产品购买难属于供给问题,消费者难以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以致“海淘”盛行。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主要原因是成本高,只能通过技术革新和制度改进来降低农业生产的综合成本。

流通体系的建设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短期内难以奏效,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逐渐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化宏观规划引领,分级统筹现代流通设施建设,从经济转型核心战略的高度破解流通业发展的桎梏。对流通领域存在的多头管理、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等问题,政府应改变管理理念和模式,改变相关政策法规的碎片化、部门化现状,通过“营改增”等方式,减轻流通领域企业的税负。此前,国家工商部门出台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力求通过流通革命提升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

我国地域分布不平衡,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由于农村缺乏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和现代化农产品专业运输车,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很难打破,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流通设施的建设涉及领域广阔,任务艰巨,需要各方的长久努力。在流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培育和扶持一批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

为填平农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完善服务网络,打造智慧物流体系,逐步形成数据可靠、分析准确、发布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市场服务,监测农产品生产与物流成本,全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同时,还需加强信用数据档案系统建设,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的企业资源,重点培育具备互联网思维又懂产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跨行业的信用共享、信息交换机制,以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