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银行的前世今生  ——读《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   与救赎金融危机》

⊙吴 歌

金融、资本、信用、股市,萧条、危机、崛起、繁荣,这一切都指向“印钞者”。最大的“印钞者”来自国家之手——中央银行。几年前在“货币战争”鼓噪声中,中央银行分外神秘。作为银行中的银行,中央银行决定着金融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之事,其实是历史层层累积进化的结果。

英格兰银行是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其诞生被视为当时最重要的金融革命。史家和制度经济学家分析,英国的崛起 “离不开制度的作用,尤其金融体系的支撑与财产权的保护。”其实,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主因是战争。17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一直强调“君权神授”,加强王权,因而时常插手国家金融事务。1640年,查理一世强行将商人放在皇家铸币厂的金银“借走”。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在1672年曾让财政部汇票赎回暂停,这当然让英国公众充满了不安全感。造成的后果有二:英国公众不再那么相信国王的铸币厂(动不动就被国王借走,谁还敢?),他们把现金存入银行家手中;公众迫切需要一个可靠的投资场所。

如果能利用原本信用不错的英国国王信用的暂时低落大赚利息,对投资人是个可善加利用的“优势”,但也有个必要条件,就是保护私人产权。这个前提条件随着光荣革命而成为现实。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让具有新教背景的荷兰执政者威廉担任国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威廉三世接受了《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限制,这也促进了对英国人私有财产的保护。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从压迫者变为保护者。而威廉三世的荷兰背景,让英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荷兰金融。旷日持久的战事,孤注一掷的国王,资本丰厚的公众,有贷款的需求,有投资的需要……几项因素组合在一起,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一种筹资方法登场。

1797年,英国的老对手法国在拿破仑率领下咄咄逼人,甚至在英国流传着法国人要重现“诺曼征服”的传言。而当时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暂缓银行券兑换货币业务,后来干脆请政府出面决定。后果令人意外,不仅一天内有一千多名商人愿意签署接受银行券的声明书,同时《银行限制法》也由原来的六星期变为实施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其间一切运转正常。英格兰银行的一小步,成就了世界金融史的一大步。英国人接受了纸币,这又是金融史上新的里程碑。正如《印钞者》作者所言:金融的本质是信任,正是这种信任让英国一步步打败对手,最终在19世纪进入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

英格兰银行对近代英国乃至世界都有独特贡献。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从制度角度强调了英国制度设计中由征税机构、中央银行、国债市场、议会组成“四角关系”的优越性:首先,专业的征税官僚机构使得国家财政征收得力,优于法国的包税人制度,这也衍生了优秀的教育制度;其次,纳税人通过纳税来换取立法权,介入了国家预算各个环节,这无疑促进了私人产权的保护;再次,国债体系使国家开支稳定,不会因为战争而骤然变化,甚至掠夺民间财富,债市的活跃也催生了资本市场的繁荣;最后,通过管理国债发行、征收铸币税,中央银行衍生出汇率管理、最终贷款人的职能。

到了20世纪,金融危机成了一种“富贵病”、“现代病”,往往只有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之类的国家才会出现这类症状。金融危机不仅袭击荷兰、英国,也光临了美国,随后还冲击了拉丁美洲、亚洲。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在1837年就发生一次恐慌,随后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都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危机,多数源自银行,最后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美国爆发如此之多的危机,除了经济勃发,更大原因在于其长期没有类似英格兰银行的金融机构,自由放任并不总是最佳选择。进入20世纪,建立中央银行的呼声逐渐变大,美国1907年曾有一场大面积危机迫在眉睫,当时威震四方的金融大佬摩根出面,以个人威信力挽狂澜,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摩根扮演了中央银行的角色。

危机改变世界,美国各界终于达成妥协。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该法案,组建美联储。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权重的上升,其国内金融危机也开始席卷全球,1922年至1929年的繁荣投机导致泡沫投机毁灭,1929年大崩溃成了改变历史的重大时刻。

大萧条奠定了中央银行的地位,使得其不再安于稳定汇率与通胀,而成为危机中的最后拯救人。进入21世纪,世界并没有变得太平。20世纪的大萧条,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其本质源于人类的贪婪,监管者跟不上市场步伐: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与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如何平衡?谁又来充当国际社会的最后贷款人?谁又来监管监管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不会简单重复。大萧条最终导致纳粹德国的兴起并燃起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当英美对抗纳粹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如此评价盟友:“当美国试过一切错误的方法后,最终会走向正确的方式。”在金融危机与中央银行两根交错的主线下,泡沫与理性的反复博弈促成了过去三百多年金融市场的不断改进。

回顾过去是为了观照今天和未来。在《印钞者》的最后部分,作者探讨了当前中国央行的困境:沉默通缩甚于喧嚣通胀。对企业而言,通缩意味着更少的利润、更沉重的债务、更稀缺的信贷资源——旧债务名义价值不变,但在通缩之下,相对于过去实际是增加了。由此,收入停滞、失业甚至萧条会接踵而至。持续通缩也意味着一个持续加速的“流动性陷阱”:即使利率再低,人们也不愿意消费投资而愿加大储蓄,这就意味着经济将进一步衰退。

伴随着经济体量不断增长,中国央行一举一动越发重要。眼下,世界正瞪大了眼睛在注视着,看中国央行如何打赢遏制通缩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