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目前言“底”尚早 后市防御为上

近期A股在退守2900点以下后又见地量频出,按照“地量之后有地价”的市场规律,显示A股整体仍有持续低迷的过程。

5月份以来,除股市继续低迷外,具有金融属性的一线城市房产交易量出现急剧萎缩、房价明显的滞涨现象;在经过1-4月份流动性驱动下的报复性反弹之后,几乎所有的矿产品、金属品、农资品商品期货价格出现“过山车”式的全面下跌;各类企业与民间融资平台以及融资担保体“断兑”的信息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前期分析提示,在前两年超额流动性对几乎所有的资产价格风卷残云之后,在信用危机频发、内外形势敏感复杂、预期迷失的资本生态下,原先的“资产荒”或会演变为“资产慌”,各类投资资本的风险偏好可能会显性下降,投资行为可能全面转向保守。

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会直接对股市形成估值中枢下移的压力。因此,我们反复分析提示,去年年中A股的急挫是“调杠杆”,今年以来缩量慢跌的行情主要是“调估值”,现阶段A股言底还为时尚早

市场交易量持续收缩,加上存量流动性向消费股扎堆以及周期股、题材股全面走弱,是市场风险偏好显性下降、防御思维和保守策略盛行的直观体现。在后期趋势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行情在降估值过程会出现相互强化的效应,即现在20多倍PE的消费类股相比那些盈利呈下降趋势的周期股、或者高估值甚至负估值的“忽悠式”的题材股具有防御性优势,但在行情结构性调整的进程中,当周期股经过深度调整后跌无可跌、题材股泡沫也被洗净后,目前看似估值合适的消费类股又没有了比较性优势,其防御性也会弱化。因此,目前阶段的消费类股有被动性投资者(如有最低持仓线的公募基金等)“扎堆避险”、“抱团取暖”的价值,并无价值低估的优势。

此外,从基本面逻辑来看,经济疲弱一般先弱在周期性行业与制造业上,此类行业的持续不景气,以及题材股整体去泡沫过程中资本赚钱效应的消失,必然会导致全社会消费能力的降低,最后也必然会弱化消费品行业的经营预期和防御性价值。因此,当行情整体的大级别调整进入尾声期时,总会出现防御类股票的补跌现象,体现在行情整体调整进程中即是恐慌性“打底”的过程。目前A股的“调估值”仍在进行中,防御类股票的补跌现象尚未出现,这也意味着A股整体见底为时尚早。

目前有部分市场观点认为A股在目前区位可以筑底,依据是沪深300、上证50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历史底部,但我们认为这是教条主义思维。因为,银行、“两桶油”以及其他大部分传统行业权重股霸占着沪深300、上证50指数,其前两次的估值底分别产生和对应于2005年上证综指的998点和2009年1664点,前一次估值底正值传统行业景气度最鼎盛的时期,后一次估值底是这些行业享受了“4万亿刺激”的最大红利。如今最大的差别是,在前两次沪深300与上证50的估值底形成时期,传统权重行业既有良好的盈利水平,又有明确的增长预期。而如今,这类权重行业的盈利与增长预期是“双降”态势,最典型的如银行业在2013年之前每年的盈利增速都在20%以上,而今有零增长的预期,并且还背上了不良率高升的包袱,量价双跌且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境况同样如此。因此,较之以往,沪深300、上证50同样的估值水平,其质量与内容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它们低估值的可靠性已大为降低。况且,从全市场来看,其他板块的估值水平仍然高居,离市场整体估值调整到重新具有吸引力的水平,乃至产生估值“过杀”为时尚早。

从行情自身的市场生态看,市场中人都非常清楚,行情最大的压力是以上证综指为标志的3600点之上囤积着“史上最大的套牢盘”。在市场交易动量持续萎缩,向上换手与突破无望之后,行情的运作机理往往是“往下跌50%,再涨回来就是100%”,目前这个行情的调整空间还没达到。目前时期,市场风险偏好仍处于下降过程中,“调估值”行情仍在进行中,即A股的整体性调整仍在路上,交易行为上应继续减持“保守至上、现金为王”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