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宋朋友圈 陆游的起跑线

今天,咱们先拿南宋大诗人陆游来说说事。

陆游的父亲陆宰做过副省长(转运副使),祖父陆佃做过教育部副部长(礼部侍郎),曾祖陆珪虽然官小,但也曾经高中进士,后来做了国子博士,还跟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攀上了亲戚——陆珪的妹妹嫁给了欧阳修的内弟。

陆家父子传承,世代为官,他们传承的是什么呢?不是贪污腐败的绝技,不是欺男霸女的秘笈,不是恶俗粗鄙、炫耀攀比的气质,而是一粒生生不息的读书种子。

陆游出生时遭逢丧乱,为躲避南侵的金兵,随大人迁回到绍兴老家。陆家家产虽大半损毁,但父亲陆宰仍然坚持给儿子请来最好的老师,让他接受当时最为完备的启蒙教育。陆游的诗词老师是曾几,有名的诗词大家;音乐老师是蔡烨,绍兴全城最高超的琴师;书法老师则是自己的亲爹,作为进士出身的文官,陆宰的书法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陆游的母亲唐氏也是个才女,她很欣赏秦观(秦少游)的诗词,希望儿子长大了能有秦观的文采,所以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唐氏的妹妹,也就是陆游的姨妈,嫁给了吴越国王钱镠的子孙,她的婆婆正是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国公主。陆游六岁的时候,秦国公主仍然健在,小陆游有机会去姨妈家拜见老公主,并在她们带领下进皇宫里给嫔妃们拜年。所以,陆游从小就不懂得什么叫“怯场”。

读史者都知道,春秋时期讲究世爵世禄,官位在父子之间世袭传承;魏晋时期士族通吃,官位在高门大姓世袭;隋唐时期虽然用科举制度给平民打开了通往权力的一道窄缝,但直到唐朝灭亡时,豪强世家仍然把持着绝大部分政治和经济资源。

到了宋朝,豪门大姓已经被五代之乱彻底摧毁,科举考试正在更新迭代,甚至连糊名考试(应试者名字盖起来再判卷,以示公平)都登上历史舞台了,可是您猜怎么着?平民子弟通过科考和公务员选拔考试的概率,仍然远远低于官员子弟。

笔者用四年半时间通读《宋史》,对列传部分文官武将的家庭背景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六成以上武将的父祖辈就是武将,九成以上文官的父祖辈就是文官。由此可见,宋朝不但出现了阶层固化,当时阶层固化的程度,要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得多。

记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者颜色先生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虽然科举选官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虽然官场大门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贱民除外)完全开放,虽然平民子弟与官员子弟在参加科考的机会上是均等的,但是仍然有80%的进士来自于官员家庭,而平民子弟即使跟官员子弟付出同样的努力,跳过龙门的概率也是极低的。他得出结论说,这个时候社会阶层早就固化了。

不管阶层固化是宋朝的特色,还是明朝的专利,跟明清两朝比起来,宋朝科举考试中舞弊的风气,倒不算太严重。不过,宋朝考生们考中进士以后,并不具备直接做官的资格,还要再参加一次“关试”或者“铨试”,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了这第二轮考试之后,也仍然不能做官,最后要得到在职官员的保举,才能获得一个通常是地方官的职位。做了地方官以后,职场上的每一步升迁,按程序说都需要五名以上在职官员的保举。跟官员子弟相比,平民子弟缺乏官场人脉,获得保举的机会自然就少,做官和升官的概率自然就低。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宋朝的官员子弟参加科考和公务员考试时不走后门,平民子弟入职和升迁时无需保举,那么双方的胜出概率,是否就能一样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宋朝的官员子弟从出生那天起,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获得了相对优良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父母远比平民父母更加重视教育,也更有条件让他们获得优质的教育。这一点,古今同理。

优质的教育,不仅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包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宏大的格局,以及无论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的那种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大气。所有这些的因素,在我们的大诗人陆游身上哪个都不缺,他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他要是成不了大腕,那才叫没天理呢。

作者为专栏作家,现居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