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瑞士人为什么拒绝“免费午餐”

瑞士人内心很清楚,政府无条件向(几乎)所有人发钱,所用资金来源不外乎税收与印钞机两条途径:如果是前者,其必要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后者,其意义就更值得怀疑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画上的大饼不能充饥。

“无条件基本工资”动议是瑞士一个非政治集团发起的,其主旨大意是:建议政府每月向所有瑞士成年人和居住在瑞士5年以上的外国成年人支付2500瑞郎(约合1.68万元人民币),不论其有无工作,每个未成年人每月也可领到650瑞郎。瑞士的人均月工资是6000瑞郎。这项动议的发起者认为,信息工业革命将会威胁就业机会,以后许多人的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所取代。“我们目前面临两种选择,如果什么都不做,人类将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另一个选择则是保证人们未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按理说,这个担忧不无道理。也是其动议发起一年半后,收集到12.6万个瑞士人签名的原因。但是,6月4日的全民公投结果却是,76.9%的参与投票表决者对这个“体现了无可辩驳的善意”的动议“做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投了反对票。

事实上,自从这项动议提出以后,就遭到了瑞士政府、议会的强烈反对,也遭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

我认为,大多数瑞士人拒绝免费午餐”,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瑞士人拥有足够的经济常识。换言之,他们的经济素养高;二是说明瑞士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换言之,他们的价值观优(说“高”、说“优”,都是相对论的说法)。别看瑞士是个蕞尔小国,但大多数瑞士人却有大国公民的气度。他们的内心很清楚,政府中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们并不创造任何实物资产价值财富,政府无条件向(几乎)所有人发放钱票,所用钱票来源不外乎是如下两个:一个来源于(理论上的很可能也是实际上的)所有瑞士劳动者、纳税人,如果是这样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必要性确实值得怀疑;另一个是来源于印钞机,如果是这样,其意义就更值得怀疑了。因为,钱票,或者说货币仅仅是劳动价值、财富资产的价格符号,它本身绝不等于劳动价值、财富资产,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工资,或者说收入,只有与其劳动价值,或与其正当拥有的财富资产挂钩,才是有意义的,才是道德的,且与社会价值观相兼容。如果政府靠开动印钞机、直升机撒钱,不仅对捡到钱的个人无益,而且对市场、对社会也无益,甚而有害。它将误导不明真相的民众形成不劳而获的畸形心理和货币幻觉,还会制造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扰乱市场物价体系,打乱市场估值标准,更将拉长、扭曲并复杂化社会市场的权、责、利链条,造成无序的、有害的再分配,催生政府市场间的浑水摸鱼之徒和设租寻租的掮客,破坏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

美国有一句谚语,说是有一条狗,如果加上尾巴,共有几条腿?答案是:还是四条腿。因为尾巴只是尾巴,并不是腿。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大师弥尔顿·弗里德曼曾言:我的经济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余的不过是这句话的脚注。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画上的大饼不能充饥,公鸡也断不会下鸭蛋,瑞士人正是明白这个常识,才拒绝接受没有或虚构杜撰伪造的东西。他们明白,如果政府发放的“无条件基本工资”来自于劳动者、纳税人,那就基本上等同于把他们的钱从右口袋倒腾换装入左口袋而已,或者说,从他们的工商银行账户转入他们的建设银行账户;如果政府撒放的“无条件基本工资”来自于印钞机,那就无异于在货币面值上多加几个“0”,这一法术除了推升物价水平外,并不会增加他们的购买力,更无助于提升他们的消费水平。

不过,话说回来,瑞士有其瑞士的国情,全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大致相当,收入差距不大,更重要的是,吃皇粮的人少之又少,故大多数人否决“无条件基本工资”实属必然。但各国国情很不一样,瑞士某些人建议无条件向(几乎)所有瑞士人发钱固然不足法,世界舆论对瑞士人拒绝“无条件基本工资”大多数持肯定、点赞态度,都很说明问题。不过,笔者还是要提醒各位,也不可把瑞士人的这次选择绝对化,认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未来亦正确。因为,如果未来真的像有些有识之士如《机器人时代》的作者马丁·福特说的那样,大多数人的工作将由机器人代替,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是玩乐、休闲,那么到时候由政府出面实施向(几乎)所有人撒钞票、或发放购物券势将成为必然,人类的价值观做出重大改变也将成为必然,这不是什么古老的梦想,而是现实的需要。

更何况,当今世界,政府抽有余而补不足,是救市场的一次分配之拗,纠企业内部分配之偏,这都具有社会正外部性。比方,向特殊群体提供有条件的“免费午餐”,向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赠款,比如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租房补贴或赠款,比如根据粮农售粮的多少向粮农提供赠款,比如向身体亚健康公民提供健身奖励资金,比如向低碳生活践行者提供奖励资金等等,这还是需要政府去做的。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