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影股份IPO获批难掩业务困局 盈利能力堪忧难拾“老大”地位

近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过会。此次拟发行18.67亿股,募投项目总额46.18亿元,欲登陆上交所。其主营业务包括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业务。

实际上,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有上市计划,历经波折直到2015年6月上市之路才进入快车道。已在上市之路奔波十余年的中影股份终于获得证监会的IPO批文,也意味着曾经的行业内国有“老大哥”开始走向资本市场。

公司方面预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46亿元,主要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等项目。

然而,曲折上市路背后折射出中影在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近年来毛利率不断下滑的中影股份在业界看来盈利能力不如民企。

中影股份在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筹备上市,上市后中影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谈及“老大哥”中影股份此番上市冲线,是否会重拾行业“老大”地位,知名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中影此番上市冲线难回‘大哥’宝座,尤其是在衍生市场的拓展上,民企的灵活性正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此次魔兽大电影,其实票房并不是很好,但衍生品却是一次成功试水。”

崎岖上市路

成立于2010年的中影股份是中影集团联手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等共同出资设立。中影集团是控股股东,直属于广电总局,目前持有公司93%股份,预计IPO后,仍将持有公司67.36%以上股权。

中影得天独厚的官方资源优势,一度成为行业的“老大哥”,2014年度的总资产达90亿元,净利润6亿元。但其上市之路可谓崎岖漫长。

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团于2004年就已有上市计划,并欲整合优质资产赴香港上市,但由于相关政策调整,上市计划搁浅。2007年,上市计划再次启动。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市计划再次被搁置。“国内电影第一股”在2009年被华谊兄弟摘走。

2010年,中影股份成立,中影集团再次启动上市计划欲使中影股份拿到资本的入场券。但此后,又是一段时间的杳无音信。与此同时,除华谊兄弟外,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等影视公司均已登陆资本市场。

直至2014年,中影股份发布招股书,称拟募资46.18亿元,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但在2015年2月,中影股份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同年6月预披露信息更新,同年7月通过发审会。

此次IPO的获批对中影股份来说实属不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多次上市“未遂”和其企业自身发展不无关联。

据媒体报道,之所以历经十余年终于实现上市,一方面与政策限制及遇到IPO停发等客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中影集团成立之初是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影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组合,并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但将8家公司融合并非易事,且内部关系若无法理顺也难以进行改革并迈入资本市场。

业界观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内容加产业链是未来影视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走势,但这对中影股份来说风险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影股份和华夏公司掌控进口片的发行权,“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进口影片管理政策未来是否调整,这将对中影股份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对此,证监会主板发审委也曾在审核结果公告中问询此事。

难夺“老大”宝座

“国企的背景使中影股份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盈利方式相对稳妥,但弊端是过于依赖政策。”陈少峰表示。

据了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仅授权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并由中影集团电影发行分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承担该类影片的发行业务,凭借此优势,中影股份一度成为行业“老大哥”。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2014年度的总资产近90亿元,净利润6亿元。其中,电影发行和放映是中影的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到2014年,来自电影发行和放映的收入在中影的总收入占比均在80%左右。

但由于受到2012年中美签署《谅解备忘录》的进口影片政策变动的影响,所获得政策红利有所减少,业内竞争加剧,中影股份已经出现净利润下降的情况,其在2011~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5.6亿元和4.28亿元。

同时受民营影视公司兴起的影响,“老大哥”的地位开始动摇。曾被业内诟病电影放映不如万达院线,影视制作面对华谊兄弟的强势竞争,影视基地难以与横店相抗衡。

与此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中影股份净利润4.94亿元。而华谊兄弟的净利润为8.97亿元,几乎是中影股份的两倍。截至2014年年末,万达院线的规模也远超中影股份。与此同时,中影股份2012年的毛利率高达30.44%,但2014年只有20.54%,降幅超过三成。另外,今年4月,中影股份还因单方解约被索赔两千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影股份共拥有3条控股院线、4条参股院线、8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而万达院线截至2014年底,已拥有开业影院182家。

“国企有强大的行业资源优势,但政策风险较大,同时内容制作普遍缺乏,在行业内的竞争力逐渐下降。”陈少峰分析称。

中影股份似乎已有所意识,投资方向开始加速拓宽。招股书称,中影股份此次计划发行4.67亿股股票,募集资金超过46亿元。其中约12亿元将用于影视剧业务营运,11.7亿元将用于投资数字影院,14亿元用于推广应用数字放映。

从此次投资方向可看出,中影股份的业务开始扩张,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并非持久长效的发展方向。

陈少峰分析,无论上市与否,在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里,中影股份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对于通过上市能否夺回“老大”宝座,陈少峰进一步分析,内容加产业链是未来影视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走势,但这对中影股份来说风险较大。“中影股份在内容创作上没有完整系统。国企看中考核和短期效益,倾向保守的投资方式,缺少风险承担和创新精神,对风险投资的合理性的评估和考核缺乏成熟体系。同时募资所投资的方向未来在行业占有什么地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发行和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时间增长将会饱和,成长性将会受限。”

而在产业时评人张书乐看来,长期依靠政策性的资源“垄断”,掌控了进口和发行权,是中影在当下国内影视企业中最大、其实也是唯一的优势。这两年,国内电影票房出现爆炸性的盛世,而万达、华谊等影视民企,以及BAT等互联网企业都在全力拓展院线和银幕占有量,或者依靠O2O的力量来介入票房市场,这使得中影过去在院线上的优势逐步淡化。

中影股份表示,上市后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继续做大做强。此外,就高负债率、弱周转等问题,中影股份解释称,公司资产负债率略高于其他影视公司,周转指标弱于以电影放映为主的上市公司指标,因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内容制作业务或影院放映业务,本公司从事全产业链业务,相应的综合毛利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