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鱼类洄游通道应是水电站标配

汉江鱼群在水电站附近遭哄抢,仅是渔业资源保护困境的一个缩影。吸取一些珍稀鱼类在内陆江河中绝迹的教训,需要有关方面将建设鱼类洄游通道作为一项硬指标。

以前看过不少关于“哄抢”的新闻,昨天看到的一则最特殊:湖北襄阳崔家营航电枢纽大坝附近,最近聚集了数万斤洄游产卵受阻的鱼,一些当地人趁机哄抢群聚于发电机泄水渠内的鱼,有人一天最多抢了五六百斤。据报道,当鱼群大量洄游至水电站附近,如果发生过度捕捞或哄抢行为,会极大地损害渔业资源。

哄抢是个人素质不高的表现,任何形式的哄抢行为都必须批判和制止。不过,对于保护渔业资源来说,制止哄抢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崔家营大坝鱼类洄游通道不畅的现状,让汉江鱼群能顺利洄游产卵。从长远看,要恢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链,建设鱼类洄游通道应成为水电站建设的标配。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性,很多鱼种会在不同水域空间进行周期性迁徙。然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等人类活动,将鱼类洄游的路线粗暴地截断,中华鲟、白海豚甚至因此陷入种族灭绝的危险。建设鱼类洄游通道,是将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很多西方国家都很注重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欧洲早在300多年前就有鱼道建设和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记录,每条河流的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目标都写进了《欧盟水框架指令》。相比之下,我国的鱼类洄游通道工作起步较晚——始于1958年,且原本数量不多的洄游通道中,有不少已因运行效果不理想而遭到废弃。

检索当地媒体报道可知,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崔家营航电枢纽大坝,在设计方案中就考虑到了生态保护问题,而且建成了当时湖北省内第一条鱼道。但从最新的报道来看,该水电站的鱼类洄游通道似乎不够畅通。一个几年前规划建设的新水电站尚且如此,各类江河上的老旧水电站的情况恐怕更不容乐观。

鱼类洄游通道是保护渔业资源的关键。比如,汉江曾在几年前试行捕捞权拍卖制度,严格控制过度捕捞和杜绝电打鱼。而崔家营大坝的鱼类洄游通道不畅,大量鱼群无法洄游产卵,让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再比如,宜昌曾在长江进行中华鲟流放活动,但绝大多数都被拦在了路上。

汉江鱼群在水电站附近遭哄抢,仅是渔业资源保护困境的一个缩影。吸取一些珍稀鱼类在内陆江河中绝迹的教训,需要有关方面将建设鱼类洄游通道作为一项硬指标。前不久,《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已获通过,其中规定建设项目要修建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期待新规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让鱼类洄游产卵之路更通畅,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开展“普查”,及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本报特约评论员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