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人”自助服务仍需引导员 理想丰满现实却“残忍

电子银行转账、手机APP购电、微信预约挂号……随着生活服务日益智能化,以往必须到营业网点才能办理的业务,如今我们坐在家里动动拇指就能轻松完成。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在很多公共场所,无人化自助式服务设施依然要靠工作人员帮助用户操作。有人说这是因为国人文化水平不高,理解和操作能力差;也有人说是因为智能设备其实并不足够智能,没办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无论怎样,在从人工服务向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自助开卡

引导员忙不过来了

自2013年以来,各家银行都开始网点智能化升级,通过大量自助机来代替人工柜台。某国有大行望京支行,原本有8个人工窗口,智能化改造后只剩下5个,还有两个是无现金理财窗口。7月27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网点二层营业厅一排崭新的自助服务设备,客户大都被引导到自助机具上办理。

记者要新开一张借记卡,起初在自助终端办理得很顺利:插入身份证、输入手机验证码、确认签字、拍摄头像、现场审核,这些步骤通过自助开卡机和工作人员的PAD都轻松完成。然而当记者想自助修改银行卡密码时,却被告知,这是双向业务,需到人工柜台办理。但当天因该营业厅监控系统正在维修,所有人工柜台不受理业务,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去附近的其他营业厅办理。

记者正要离开时,一位带小孩的妇女来到这台机器前显得手足无措:“这台机器怎么没法办卡呢?”“您这台是产品领取机,办卡要先在自助终端签字并审核,再来这儿领卡。”工作人员带她走到自助终端前,手把手指导。临近中午,下了班来办业务的客户渐渐增多,三名工作人员穿梭于五六台机器间,显然有些忙不过来。有些结伴而来的客户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询问,摸索着办成了业务,还有些怀有疑问却迟迟等不来帮助的客户选择了离开。使用自助终端的客户中很少见到老年客户,多是附近的上班族或学生。

手机自助购电

密码还得人工设

一走进国家电网安华营业所,记者就看到位于左侧的两台自助购电机,分别用于储蓄卡和信用卡购电。客户带上电卡和银行卡,就可直接在此买电。“买电吗?”每走进来一个人人,站在取号机旁的保安就会询问。当中老年人表示要买电时,保安就会熟练地帮助取号,请他们到窗口办理。“老人家一般需要人工服务”他说。

营业所内有4个人工服务窗口,仅有“卡表售电”这一窗口提供购电服务。办理业务的人不算多,在休息区等候的人不超过5个。据保安讲,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是“卡表售电”窗口的常客。他们只需将电表卡交给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后缴费就可以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都在窗口办理购电,觉得十分方便。

在自助机具上购电的大多是中青年人。一位30出头的女士匆匆走进营业所,自助充钱后迅速离开了,全程不超过5分钟。她喜欢在自助机上买电,因为“不用排队,操作也简单”。

记者注意到,营业所墙上贴了一张大红海报,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下载APP“掌上电力”,便能实现“不出门儿也能买电”。自助机上方的小屏幕也在同步演示着安装“掌上电力”的步骤。于是记者下载了这款软件。晚上回到家中,记者打开这款软件,绑定手机号,输入验证码,准备用手机APP买电。然而在设置购电密码时,系统却提示要拨打95598电话才能获得购电密码。记者打过去,由于当晚下大雨,该语音电话先让记者收听了长达约4分钟的电力突发故障地点播报,然后才接入人工坐席。人工坐席很快为记者设置了购电密码,但当记者询问为什么需要打电话才能设置购电密码时,这位电话客服也回答不上来。总而言之,坐在家中用手机24小时购电的体验比从营业所的自助购电机上买电还要方便,而且能够从手机上实时查看表内余额和阶梯电量,比打着手电查看楼道内电表省事多了。

医院自助挂号

帮老窗口前不全是老人

为缓解大医院挂号窗口拥挤、防止票贩子倒号,从今年起,全市20多家医院力推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服务。患者和家属可通过微信平台北京通·京医通、114电话预约、114网上预约以及现场自助机具预约等多渠道预约挂号。与此同时,原来的人工挂号窗口纷纷取消,只有一些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开设的综合服务挂号窗口还有人工服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原本为“帮老助残”专设的人工窗口,在挂号高峰时,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其中不仅有老年人,还有相当数量行动方便的中青年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宁可排队多等一会儿,也不愿到自助挂号机上自行挂号。

7月27日早上9时,友谊医院一层的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正对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自助挂号服务站。服务站里有两位导医人员解答患者关于挂号的各种问题,站台左侧一溜儿六台自助挂号机具,每台机器前都有一两位患者在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挂号。“大夫,孩子咳嗽,是挂呼吸科还是耳鼻喉科?”一位40岁左右的妈妈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拿着医保卡问工作人员。“挂呼吸科。把卡给我吧。”工作人员边回答边十分麻利地插卡,然后指导这位妈妈输入电话号码、选科室。“您这张卡还没充值呢,您先去那边充值再来挂号。”于是妈妈拉着儿子走到“建卡、充值”窗口,幸好排队的人不多。她起初想充200元,但当得知充入医保卡中的钱只能挂号不能缴治疗费时,她决定只充20元。回到挂号机具处,她见刚才的工作人员正帮另一位患者挂号,便自己插卡挂号。几分钟后,挂号机“吐出”一张号单,她一看便怔住了:“哎呀,我想挂上午的,怎么选成下午的了?大夫,这怎么办?”“您再重新挂一个,然后去那边窗口把这个号退了。”“真是的,早知这么麻烦,还不如排队等会儿呢。”这名女子一边抱怨一边再次插卡挂号,不过这次她的操作比前两次流畅多了。

自助挂号服务站后面便是老人和残疾患者综合服务窗口,一共两个。自助机具上最多只能预约7天的号,而这两个窗口可以挂3个月之内的号,还可以预约取号、打印发票等,所以排队的人很多。不过患者选择人工窗口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工挂号方便交流。排在队伍中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想挂某位专家的号,但不知道专家哪天出诊。“机器上只显示大夫职称,不显示姓名,我不知道他是主任医师还是副主任医师,只能问清楚再挂。”还有一位中年女士表示,她想挂的专家已经停诊两星期了,她想问问这位专家什么时候再出诊。记者发现,门诊大厅东门外也有一排自助挂号机,但是由于旁边没有“白大褂”指导操作,几乎没有患者在这排机器上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