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气质量好转 抬头可见“广州蓝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熊佳焰 通讯员 穗环宣

近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决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广州要打造“海绵城市”、优先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实施污染土壤“排毒”分类、广泛推行“135”低碳出行……至2020年,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并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空气治理

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好转

《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广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要达到86%,PM2.5年均浓度要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

近年来,广州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成绩斐然,各项污染指标持续改善,在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记者从广州市环保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广州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好转。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1.2%,同比增加5.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除了臭氧稍有上升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均有所下降。

广州市环保局一名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空气质量的逐年改善,得益于科学决策和“十二五”以来一直坚持的“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治理思路。自2005年开始推行的“退二进三”,也有效削减了市区工业污染的排放,让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环境质量改善“加力”。据悉,广州在中心城区划定了223家“退二”企业名单并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截至今年6月底,223家企业中已有202家完成搬迁、停产或关闭。其中,第一批92家影响环保类“退二”企业已全部完成关停、搬迁;第二批72家企业中完成68家,其余4家申请延期,正抓紧推进;第三批42家中初步统计完成26家,北部扩大区域17家已完成16家。

“退二”后,市民的居住环境获得改善——广州水泥厂搬迁,西村地区市民不再忍受粉尘污染之苦,原厂址及周边目前已成为高端住宅区;昊天化工厂搬迁和员村热电厂停产,将在员村地区催生广州第二个CBD;广钢白鹤洞厂区搬迁,成就了今日的中海花湾社区,工业大道已被坊间称为“房地产大道”。

低碳交通

全市行政区公交线将达1200条

《规划纲要》提出,将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并大力发展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与城际(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据悉,到2020年,广州将力争新开通9条轨道交通路线,总里程达到520公里以上;全市行政区公交线路总数达12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同时,广州将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广州市环保局表示,目前已多措并举淘汰18.3万辆黄标车及老旧车,全市投入黄标车限行执法电子警察117套,限行面积已扩大到52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52%,机动车污染控制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广清洁燃油,从2014年7月和2015年4月起,全面推广使用国Ⅴ标准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较国家要求的全国统一实施时间分别提前了3年半和33个月。

优化排水 创建“海绵城市”让城市更“吸水”

《规划纲要》提出,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未来,广州将建设“海绵城市”。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组织排水,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此外,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鼓励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广场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据悉,“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包括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大坦沙岛、广州教育城、中新知识城、广钢新城、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东部生态廊道。今年6月底,位于天河智慧城的广州大观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

公共参与 全市推动“135”低碳出行方式

《规划纲要》提出,广州将建立“碳普惠”制度,即制定“碳普惠”管理办法,对居民低碳出行、购买绿色建筑、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给予必要奖励。

生态文明需要共建共享,构筑绿色生态美丽广州,更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无论是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还是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努力。

据悉,广州将推动“135”低碳出行(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了达成目标,广州将完善自行车网络和停放设施,结合地铁、公交站场、专业市场、居住小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地点,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建设,重点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人行道整治、绿带、绿道等合理布局低碳出行专道,建设骑楼、连廊等富有岭南特色的步行空间,打造人车分离、安全便捷的慢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