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A股“开门绿”,当天板块涨幅居前的赫然是煤炭与银行。尽管昨天大盘迎来了止跌反弹,但在交易所加大监管力度的大背景下,题材股炒作降温之后,难道蓝筹板块真的会拯救大盘吗?

近期很多市场人士都建议,投资者关注有业绩支撑的低估值蓝筹股。那么,眼下,普通投资者用部分仓位配置蓝筹股还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吗?要知道,“国家队”等机构一路持有的部分蓝筹股在7月份已累积了不小的涨幅,后面的空间还会很大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监管层的态度。金融强监管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去杠杆、防风险;其二,推动资金“脱虚入实”。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如果说市场参与者都去炒蓝筹股,推动蓝筹股过快过猛上涨,是否符合当下的监管意图?明显是不符合的。

其次,近期资金扎堆进入蓝筹股,抱团取暖特征明显。说白了,这也是场内资金为了避险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因为最近的监管风向目标很明确,监管层就是冲着业绩差、只讲故事不讲回报的题材股、概念股过度炒作去的。所以,场内资金要么就先出来观望,要么就进暂时没被监管波及的地方(比如蓝筹股)待着。在监管趋于严格、趋于细致的预期下,没有资金愿意成为监管政策的“对手盘”。

其三,在这样一个监管体系补缺查漏、监管政策趋于严厉的市场中,在投资者和增量资金进场意愿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存量博弈是很难被打破的。蓝筹股的群体特征是体量大,弹性差,撬动其上涨需要消耗大量资金,而下半年增量资金大规模进场都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很难说蓝筹股整体上能拥有很大的空间。但不排除个股分化、结构性行情也会在蓝筹股中体现,一些高股息、业绩增长平稳、契合“供给侧+国企改革”的上市公司有望更多地受到存量资金的青睐。

近期市场活跃度显著下降,个股投机炒作热度降温,诸如游资借助题材拉升股价封板进而吸引投资者跟风等现象大幅减少,其主要原因是交易所监管力度加强。

例如,深交所7月26日发文指出,针对“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资本系或合伙企业入主上市公司等热点题材,保持高度敏感,督促公司准确、完整地披露具体情况和对公司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揭示,同时细化停牌冷却、内幕交易核查制度,果断遏制市场炒作。

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时,证监会发言人就很明白地表达了一点——这是为了“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监管趋严的背景下,A股历来的炒新、炒差、炒故事、炒概念的风气短期内势必会被降温,而从中长期来看,如果监管层继续出台更多措施促“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之时,当前A股热衷于题材概念炒作之风或被“刹住”。整个市场的活跃度很可能会因此降低。

当此前市场的投资逻辑被打破(讲故事、炒重组等),而新的投资逻辑(如价值投资)尚未完全建立之时,届时市场赚钱效应恐怕会进入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而从此前证监会叫停“中概股回归”,规范并购重组等种种举措来看,今年下半年应是这一套重塑估值体系相关措施相继实施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投资者难以获得较高回报。

交易所监管力度加强一方面有利于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但也在较大程度上打击了短线游资的投机做多热情,这是近期市场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交易所加大监管力度的大背景下,题材股炒作降温的趋势将会维持较长时间。

与之对应的是,近期市场投资方向明显转向有业绩支撑的低估值个股。在7月份,汽车、家电、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板块受到投资者追捧,长安汽车、伊利股份、美的集团等二线蓝筹股有良好表现。

平心而论,部分资金选择在二线蓝筹股之中“抱团取暖”,也是无奈之举。一是炒新、炒差受到交易所“打压”,蓝筹至少现在还安全些——监管层还没说不让炒蓝筹。说白了,在一个比烂的时代,蓝筹还不是最烂的那个,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二是大蓝筹体量大,现在沪市每天成交量落到1600多亿的水平,根本炒不动——部分资金只能去二线蓝筹里面待着。对一些机构来说,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摆出防御姿态,利用“金融蓝筹+打新”的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是它们的好选择。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尽管昨天大盘出现了止跌反弹,但蓝筹股大面积上涨也不符合监管意图。在监管趋于严格、趋于细致的预期下,没有资金愿意成为监管政策的“对手盘”;存量格局资金有限,蓝筹整体上涨不现实。因此,近来的监管之风,并不能开启蓝筹的“美好时代”。

但上述观点也并不排除蓝筹股内部也会分化,出现结构性行情的机会。然而,在数量众多的蓝筹股中选出可能被资金青睐的上市公司,需要投资者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并耐心等待分批低吸的机会。从“郭嘉队”旗下五只基金此前的布局来看,一些高股息、业绩增长平稳、契合“供给侧+国企改革”的上市公司有望更多地受到存量资金的青睐。(来源:牛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