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畅外联 出行更方便了干净整洁 黄埔更宜居了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去年9月,由原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合并而成的新黄埔区正式挂牌。过去的这一年,新黄埔区组合了原来两个区的优势,在重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同时也加大民生事项的投入,提升品质,让新的黄埔区更加宜业宜居。据悉,新黄埔区挂牌成立以来,优化81条公交线路打破原来两个区的交通桎梏,让群众出行更加便利,落地多个“千万”级民生项目,让原来两个区的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

关键词:交通出行

优化81条线路打破交通桎梏

每天早晨7点左右,家住黄埔区香雪路的徐先生都会走到市民广场公交站搭乘943路公交车前往大沙东的公司上班,“用这样的方式,我每天不用30分钟就能到单位,公交从家楼下直接到单位楼下,15分钟就有一班,坐车比开车省心省力,开私家车不再是上下班唯一的交通方式,也省下了很多的养车支出。”相隔十来公里的两个地方,在以前私家车绝对是出行的首选,因为直达的公交线路错过一班就得再等半小时,要不选择线路换乘,这样本来半小时以内的路程可能要花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

徐先生的话,不仅说出了黄埔百姓的生活状态,更道出了背后的变化:行政区划调整一年来,通过加强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黄埔区的融合和认同感。据悉,至今年8月初,黄埔区新开常规370、371等7条等公交线路,开行区行政服务中心站-达道路站等定制公交(如约巴士)线路21条,新增汇华希尔顿逸林酒店等2个机场快线站点,优化调整324等81条次公交线路。显然,一条条公交线路正在打破原萝岗区和原黄埔区的交通桎梏,让整个新黄埔的区内交通更加顺畅。

而在区外交通方面,地铁拉近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与广州市中心的交通距离,也大大缩减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新黄埔区成立一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4条地铁线路在建,其中六号线二期目前全线10座车站主体结构均已封顶,有望年底开通。

关键词:民生福利

新增“6个1000万”为民谋利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才是硬道理。年初,新黄埔区便向全区发了大“红包”,大手笔新增3个“1000万”。其中,1838万元用于统一救济福利标准,按照“标准就高,模式从优”的思路,对各项救济福利政策执行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涉及困难、老人、优抚对象三大群体、3万多名民政服务对象的一次性临时救济、长寿保健金等8项福利标准进行调整。1645万元开展“日间托老+爱心午餐”项目,用于推进完成109个社区日间托老服务站点建设,依托日托服务站点提供长者爱心午餐服务,为全区户籍60岁以上特殊困难长者和80岁以上长者提供免费午餐。1328万元用于提高居委专干工资水平,让社区工作者和普通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并区红利”。下半年,黄埔区再投入“3个1000万”改善民生,用于开展扶贫救济等项目。

关键词:教育均衡

新建6所学校教育地图更丰满

一年前,黄埔区在教育环境上呈现出的是“中强、南弱、北缺”的“不平衡”的现象。“中强”指原萝岗区、科学城板块,办学条件相对较好;“南弱”指原黄埔区有许多学校由厂矿、村办学校接收过来,校舍设备等硬件条件较落后,改扩建任务繁重;而“北缺”则是鉴于北部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一带空地比较多,开发建设将使北部成为人员流入洼地,新楼盘进驻后业主教育需求较大,区内企业多带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需求,令北部未来需要建设大批新学校进行配套。

这一年来,黄埔区财政追加了经费,使得黄埔区义务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与此同时,黄埔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持续增长,同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新建中小学校6所,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至目前为止,新增校舍91栋,新增200米以上环型跑道15条。

此外,教育集团化、国际化办学(高端教育)也是黄埔未来教育改革的思路之一。今年5月,广州岭南教育集团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落户黄埔。“好的学校向上下左右延伸,按集团化理念来做,品牌就可以输出。”黄埔区教育局局长张建武还举了一个例子,3个月前,长洲岛上传出广州市第84中学与黄埔军校纪念中学的纷争。经过多方协商,目前已拿出一个方案:即黄埔军校纪念中学与广州市第84中合并,改为公办学校,留用“黄埔军校纪念中学”的名字,再由黄埔区教育局委托广州市第六中学管理。这是一个多赢的解决之路,既实现了广州市第84中学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让更多百姓受惠,岛上户籍生可百分百直升市六中优质学校。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当这个消息传出后,竟然产生了回流效应,大沙地十多名家长主动来区教育局咨询,希望把户籍调回到长洲岛。

关键词:城市管理

环卫精雕细磨打造干净整洁

从过去的“路的干净是扫出来”到 “路的干净整洁是冲洗出来的”,再到“路见本色是细抠慢磨出来的”。如今在黄埔区,市民则经常会看到:一辆扫地机缓缓开过,路面上的垃圾杂物都被清扫干净,同时完成的还有呈喷雾状洒水作业。机械化的环卫体系,正在悄然改变黄埔区市民的生活。

记者在黄埔区科丰路遇到了一支“精细打磨冲洗”专业化城管保洁队伍,他们一组约有30人左右,各自分工精细。“一般我们要把人行道搞干净,需要经过吹、打磨、冲等多个环节。”黄埔区城管局环卫管理科的蔡伟军说,用鼓风机把一些便于清扫的垃圾吹出来,再用水洗盘把人行道边的边角位等地垃圾打磨干净,再用高压平杆吹水器把它冲洗干净。经过这样一番精工细磨之后,人行道上的地砖就像新的一样亮色,没有灰尘也没有水迹,看上去干净整洁。据介绍,区划调整之前,这种对主次干道人行道及附属设施进行“精雕细磨”冲洗的工作每半个月一次,而如今是每天进行。同时还雇请了专业化考评资格社会中介机构,每月对全区各街镇环卫保洁情况进行“第三方”综合考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不断提升全区市政道路整体保洁质量,真正还路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