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人专靠“碰瓷”讹人,还有人竟靠这个做出几千万的大生意

所以普普通通的行车记录仪大行其道。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碰瓷就成为网络上的热搜词,各种“创意无限”、“勇气可嘉”的碰瓷总是能够刷新我们的三观。

无奈之下,行车记录仪成为驾驶员们的必备神器。尽管要花掉成百上千的真金白银,但你不会心疼,因为这个小小的物件可以帮你规避掉成千上万的麻烦。而在你买买买的时候,一些原本寂寂无闻的精明商人,将原本只有几百万的生意,一年之间就做到了数千万,增长整整10倍!

关键词“碰瓷”百度搜索指数(2014年4月至今)

从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行车记录仪是一桩不错的生意。但究竟能好到怎样的程度,外界一直没有明确的数据可考。直至8月31日,一家名为盯盯拍的公司披露的新三板挂牌申请,才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行业可怕的成长速度。

2014年,盯盯拍只卖出了306.56万元的行车记录仪;而到了2015年,这一金额直接攀升至3878.5万元,整整增长了11.6倍!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盯盯拍业绩爆发,和2014年下半年以来碰瓷事件频发有较高的契合度。

业界的预期更为可观,这将是一个数以百亿计的大生意。据安信证券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到2019年,中国自动行车仪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盯盯拍几千万元的收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行车记录仪市场规模

既然行车记录仪前景如此广阔。我们普通人可以做这个生意吗?

盯盯拍虽然去年就做到了4793万元的收入(其中行程记录仪贡献了3878.5万元),但它的历史只有短短3年。2013年4月1日,盯盯拍才宣告成立,其初始出资额才10万元。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资金门槛,其实并不高。

创业之初,钱的问题似乎不是大问题,那人呢?团队呢?技术呢?

盯盯拍最早的创始人当中,包括罗勇、喻运辉、余熙平、王凯等人,四人目前的职位分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兼副总经理、董事兼研发总监、董事兼研发总监。这四人于2013年7月24日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成为盯盯拍共同的实际控制人。

这四位实际控制人,可以称之为盯盯拍的核心团队,这个核心团队的特点是:理工男+华为帮。他们都有技术从业背景,同时后三位同为华为前员工。

所以,从团队底子来看,行车记录仪并非人人都能做,都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事实上,即便有技术,即便营收以10倍的速度迅猛增长,行车记录仪的生意仍是赔本赚吆喝。因为营收增长,并不等于利润增长。

表面来看,盯盯拍整体的毛利率还不错,2014、2015以及2016年前5个月分别为21.41%、24.83%、23.36%。但这三个时间段,盯盯拍却是亏损的,营业利润亏损金额分别为53.13万、806.46万、765.13万元。

创业艰难百战多。对初创公司来说,第一步总是很艰难,无论是技术的积累还是知名度的扩张,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这正是盯盯拍现在亏损的原因。包括研发支出的管理费用,以及用于产品销售的销售费用,严重侵蚀了盯盯拍目前仍旧有限的收入。将这两项费用加在一起,相当于对应期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5月)营收的28.9%、40.7%、59.3%,逐年递增。

创业者必须是冒险家,既然看准了行车记录仪这个市场,则只能继续扛下去。连年亏损是初创公司的常见现象,而应对这样的窘境,同时也是为了将来的扩张,创业者必须找到足够的外援——股权融资必不可少。

在盯盯拍的股东名单中,我们能够见到这样一些熟悉的投资机构,比如拉芳投资、比如上市公司东方网力(300367,SZ),这些机构都是通过增资形式成为盯盯拍的股东。

投资者的钱不好拿,为了以更低的代价(最少的股本)获得更多的融资,创业者不得不用到对赌这一风险极高的手段。就在今年6月16日,盯盯拍的四位实际控制人还承诺,盯盯拍2016~2018年的年度实际产品及服务收入分别应至少达到1.3亿元、3亿元、5亿元。否则,这几位创业者需要从投资人手中回购盯盯拍的股份。

这样高额的业绩对赌约定,你敢不敢做?

行车记录仪的生意,或许很多人都能看到,但能否真正吃下,则是另外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