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秀山岑溪乡桐木村“第一书记”宋亚军 “宋文人”扶贫记

亚军(右二)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询问近况。

栗园园 摄

2015年11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联秘书长宋亚军,担任岑溪桐木村“第一书记”,参与脱贫工作。

宋亚军平时爱好写诗和小说,出过诗集,曾获第五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这样一个文人,如今却带领着桐木村村民逐步摆脱贫困,并有望于明年初实现整村脱贫。

“门外汉”的“笨”办法

初到村里时,宋亚军选择了挨家挨户走访的“笨”办法,来摸清贫困村的家底。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去老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召开群众大会,征询他们对脱贫的意见、想法。

他还制作了“第一书记联系卡”,将自己的照片、电话号码、服务承诺等信息印制在卡片上,发到全村270余户村民手中。土地复垦政策、医疗救助政策、残疾人评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低保户评议……群众的每一项疑问、诉求,他都尽力为村民解答、解决。

杨老桥一家,是村里人公认最穷的一户人家,也是低保户。杨老桥从小一只眼睛失明,妻子患有痴呆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家人生活得很艰难。2016年2月4日,杨老桥的妻子在烤火时,不小心把房子烧了。灾情发生后,宋亚军与驻村工作队员们立刻与县残联取得联系,争取到残疾人房屋援建项目。并利用微信平台,将杨老桥家的受灾情况通过文字和图片发送出去,帮他家筹到6000多元资金。很快,一栋80平方米的砖瓦房修建起来,杨老桥一家终于住进了新房子。

修路让农产品走出大山

桐木村自然条件差,素有“四沟五岭八坡”之称。在陡堰组,甚至流传着“要吃陡堰饭,要背药罐罐”的民谚,意指去陡堰组的人家吃饭,上坡要累出病来,需要背个药罐。

宋亚军说,因地理条件恶劣,修路的难度也非常大。但不修路不行啊,老百姓都盼着呢!

村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传统种植、养殖业,但没有路,农副产品很难运出大山。曾经有村民家产了几千斤玉米,因无法运输出去只得拿来喂猪。

因此,得知要修路,村民热情很高,家家户户筹工筹劳。从去年6月份一直到去年年底,桐木村前后共投入7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大坡组至中间屯组、大坡组至桐木坪组等19公里公路先后得到整治及硬化,6.5公里入户便道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人畜饮水工程、便民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桐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对这一变化感受最深的则是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看到家乡大变样,他们无不感慨。而随着道路的建设,村民的农副产品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变成现金,增加了收入。

向落后观念宣战

长期行走在村里,宋亚军发现了一个“怪象”:经常有人在院坝中办酒席。

经过多方了解他得知,村里近年来盛行“吃酒”风,结婚酒、满月酒、升学酒、搬家酒……多的时候,一户人家一天要送出去四五个礼。而办一场酒席,一般要花费1万元左右。很多村民为了办席,甚至到处赊账。今天你请明天我请,一来二去形成恶性循环,风气十分不好。

为遏制住村里的这股不正之风,宋亚军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创作了《狠刹吃酒风》等一些小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群众认识到“吃酒”的危害。并在村里发通告,严禁随意滥办酒席,村里的“吃酒”风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针对农村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的现状,宋亚军还编写了《桐木村村规民约三字经》,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村民卫生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村容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原标题: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秀山岑溪乡桐木村“第一书记”宋亚军 “宋文人”扶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