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筑红色旅游长廊红色旅游成发展新动力

贵州“弯道超车”: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三
王金龙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处在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如今,遵义已经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红色旅游胜地。2016年9月下旬,《中国经营报》记者随中宣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踏上了这块曾经的革命圣地。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遵义会议遗址上,显得肃穆而庄重。讲解员小张向游客讲述着当年关于“遵义会议”的革命故事。据了解,每天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达数万人,遇到节假日游客人数更会翻番。
生活在遵义城的多位居民向记者坦言,过去是“遵义会议”确定了中国工农红军前进的方向;如今“遵义会议”遗址已然成为遵义城中红色旅游核心,成为带动遵义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把旅游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早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被确定为贵州的发展方向。”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处有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贵州旅游税收达104亿元,对贵州省税收收入贡献超过7%。借此,贵州在全国经济转轨期,实现了“弯道超车”,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015年贵州GDP增速达到10.7%,全国排名第二;2016年上半年,贵州GDP增速10.5%,排全国第三,与重庆、西藏成为全国仅有的增速超过10%的地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前三。
旅游业成重要支柱产业
四渡赤水、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让贵州省在红军长征中意义非凡。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至1935年4月中旬离开贵州进入云南,在贵州历时5个月,足迹踏遍了贵州大部分地区。
贵州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貌成就了贵州旅游产业。贵州有3000多个自然村寨发展起了旅游产业,这在全国属于独一份。
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的黎平肇兴侗寨远近闻名,被称为“侗乡第一寨”。肇兴侗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陆根茂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称,过去侗寨文化只是传承,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贵州省对肇兴侗寨的旅游扶持,近年来,肇兴的发展很快,村民已实现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据了解,2005年肇兴侗寨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陆根茂亦称,为了更好发扬肇兴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2013年,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43亿元。2015年景区收入达92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781万元,比2014年翻一番;全镇旅游接待人数达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同比增长61%。
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肇兴侗寨这棵“梧桐树”。80后的罗嘉梅2007年从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毕业之后,前往新加坡工作。
在新加坡,罗嘉梅每月能够收入上万元,但是罗嘉梅心系家乡,心系侗寨,闲暇时常着装侗族服饰,表演侗族歌舞,赢得周围人的赞许。随着时光流逝,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罗嘉梅最终决定回乡将侗族文化发扬光大。
好望角驿站是罗嘉梅在肇兴侗寨经营的一家具有侗族特点的家庭式驿站。驿站每天入住率在50%左右,假节日会爆满,但是她不会借机涨价。身着侗族服饰的罗嘉梅向记者表示,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小时候就喜欢听关于侗族的故事,长大了更喜欢研究侗族文化。
好望角驿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让游客体验侗家人生活的文化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侗寨美食,也可以体验侗族刺绣,学习侗族歌曲等。罗嘉梅指着桌子上的刺绣向记者表示,很多人想了解侗族文化,那就需要留下来感受,学习刺绣就是一种感受侗族文化的体验。
罗嘉梅仅仅是肇东侗寨众多回乡创业中的一员,肇兴侗寨又只是贵州民俗旅游胜地中的一处。上述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发展旅游的村寨已经超过3000家,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未来旅游将成为贵州重要支柱产业。
贵州速度
“之前在其他省份工作时,我从未见过像贵州这样连片贫困,贫困程度如此之深的情况。”在2011年3月份,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向媒体自曝“家底”,贵州省的工业化程度系数是0.8,相当于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并且还有505万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还要多。
然而,过去短短的5年,贵州就完成了凤凰涅槃。2015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年均增长12.5%,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
两位数的经济增速让贵州很是抢眼。贵州一位受访官员表示,从自然地理情况来说,贵州有世界自然遗产两处,荔波的喀斯特地貌,赤水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条件制约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既然上天关掉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上述受访官员亦称,贵州结合独特地貌特征,大力发展旅游业,仅2015年旅游税收达104亿元,对贵州省税收收入贡献超过7%。并且该数据逐年成增长趋势。
以黎平为例,黎平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广丘陵过度地段,海拔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和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加之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是中国南方植物基因库,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显著特点,黎平是国家林业重点县,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有林地面积54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4.6%,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黎平还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保留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申报地和保护地,是侗族宗教信仰的朝圣地,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禀赋高、类型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因此,在黎平选择了旅游业的同时,旅游业也成就了黎平。2015年,黎平接待游客人数达263.3万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23.9%。
既然贵州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什么曾经经济长期全国垫底?
对此,上述贵州官员表示,贵州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工业基础较为单薄、区位不临江不邻海、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交通运输较为不便等原因,增长潜力长期未能充分发挥。
历经栗战书、赵克志、陈敏尔三位省委书记,贵州省近年来转变发展思路,2010年~2012年,当时的“战克组合”(栗战书,赵克志)坚持把中央要求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实施过程中,贵州的“青山绿水”迅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0年,贵州GDP为4594亿元,增速12.8%;2011年,GDP达到5702亿元,增速高达15%,到2015年,贵州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2.56亿元,在全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当年经济增速达到10.7%,全国排名第二名。
随着陈敏尔的入黔执政,贵州再次迎来发展的转折点。上述官员表示,陈敏尔在贵州工作之前,长期任职于浙江,浙江经济发达,有很多先进的发展理念。入黔之后,正逢贵州发展旅游产业,随着陈敏尔执政贵州,其又为旅游产业设计出了“旅游+”发展思路。所谓“旅游+”共包括六项,分别为“旅游+城镇”“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服务业”以及“旅游+大数据”。既然有了发展目标,又制定出了明晰的发展路径,那么成功就是必然的。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曾经公开称赞贵州在处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具有示范性。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贵州经济增速明显,为全国经济稳增长做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