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汛”非“潮水”而是“驻地

广州地名系列 东关汛·水汛巷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本版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说起地名,不少起源都与当地曾经的人文环境有关,如以“栏”字为名的地名大多是专业批发市场、以“岗”为名则大多是附近有山丘地形。本期广州地名系列,将介绍一个在广州地名中十分少见的字——“汛”。

“汛”字,按照字典的字义,为江河定期的涨水或泛滥,大部分人都觉得与广州繁华的水道有关。记者翻阅广州地图发现,在越秀区有两个地方均以“汛”字为名,所处位置均在东濠涌附近,分别是位于陵园西路旁的东关汛和永曜新街旁的水汛巷。仔细查看“汛”字的字义,最后一行写着,“汛”为清朝兵制,军地驻防地段名为汛地。

历史 东关汛曾有军营驻扎

那么广州地名上的“汛”字,到底是因水得名还是因军得名呢?根据《广州越秀古街巷》中写到,东关汛名字中的“汛”字与水无关,而是小的兵营(或称哨所)之意。在清朝时期,东关汛就在东较场西边,乾隆二年(1737)建东关汛外委署。昔日东较场即今广东省体育场所在地,但范围比如今的省体育场大得多,故昔日这小兵营离东较场不远。根据《番禺县志》记:东关汛驻军有外委一员、兵16名,属广州协标右营。

既然东关汛名字起源是与军队有关,那么水汛巷的来源又是如何呢?据了解,水汛巷位置原有清代东水关的小兵营,被称为东关水汛,后来这一带逐步发展成为街巷,所以得名水汛巷。

变迁 城西“西关汛”消失

东关汛位于清朝广州城的东郊,故得东关之名,那么广州城西有西关之名,是不是有西关汛这个地名呢?《广州越秀古街巷》中显示,清朝时广州有西关汛、东关汛,都是只有十多二十名兵士驻守的小兵营。西关汛由广州协标左营分府驻防,负责人有千总一员、外委千总一员。根据“西关秘史”所著,拆毁城墙开马路之前,广州西城墙矗立于今日的人民路,城墙外是河汊纵横的郊区,向称“城外头”,晚至清朝中叶,当局在护城河侧设立汛所驻兵维持治安,所号“西关汛”,这十数里方圆才得名西关。

经历多年的变迁,西关汛的具体位置今无可考,坊间传闻西关汛所在位置在十三行附近。对此,十三行博物馆相关专家表示,西关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目前暂时无法确定当年西关汛所在位置。

威水 东关汛三号挤满新人

无论是消失的西关汛,还是依旧存在的东关汛和水汛巷,这三个曾经清兵驻扎的地点,已经无法寻觅当年清兵驻扎的痕迹。而今的东关汛与水汛巷已经成为老城区中的居民社区,穿街而过给人总体印象是清洁、宁静、规范、安全。

说起东关汛,不少老广州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东关汛三号这个门牌。曾经这里是越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所在地。不少老街坊至今记得,每逢情人节、520等结婚热门日子,整栋东关汛三号都挤满了排队领证的新人,甚至排队的人排到了街道上,可谓红红火火。

而今,越秀区民政局已经在2014年6月迁往东风公园西门附近,被誉为广州市最浪漫的婚姻登记处。

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那么东关汛三号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记者昨日回访发现,东关汛三号门外挂牌已经改为了广州市越秀区流动救助服务队、越秀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以及广州越秀星光平安宝呼援服务中心三块牌子,但该栋楼人气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一楼落地玻璃窗内的铁闸关闭着,大厅内的灯光并没有打开。除了开放的大门以外,没有任何痕迹告诉人们这里依旧开放。

典故 润身社曾救东关汛贫民

在东关汛附近,曾经有家名为润身社的善堂,在清末民初时期九大善堂之一,在国内外名噪一时。据了解,善堂的前身原非慈善机构,是当时东关汛一些文人学士作为吟诗论文、以文会友之所,创立于1869年,社址设于大东门外绿香街,即中山三路荣华南约46号。

光绪年间,东关汛一带时疫流行,贫苦者死亡无数。这些文人学士于是捐资赠医施药,时疫过后,求治者仍接踵而至,他们便号召当地殷商巨户及热心公益者筹集款项,扩大组织,改为善堂,聘请有名中医数人驻社,继续免费为病者服务。

1954年,该善堂由广州市公益社团统一领导,停办医务,改为荣华街小学,后又并为中山三路小学荣华校区。

趣味 部分门牌以“讯”代“汛”

走过东关汛,可以看到有一家民居内的旧式门牌上写住的地名并非“东关汛”而是“东关讯”。在水汛巷的2号、4号以及4号-1的蓝色门牌上也是写着“水讯巷”。

按照历史字义推敲,“讯”字实际应为错别字,但记者翻阅文字资料发现,在古代汛字表示清朝士兵编制使用时,同“讯”字,所以门牌上的“讯”字并非纯粹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