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宝武”合并 武钢高层“上位” 徐乐江去向未明

中国宝武集团人事玄机尘埃落定
李正豪
随着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集团”)正式宣告成立,宝钢和武钢合并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2016年10月的最后一天,宝武集团召开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组部有关干部局负责人宣布任命马国强为宝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德容为宝武集团总经理。同日,国资委企干一局相关负责人宣布聘任贝克伟、李国安、沈肖芜、林建清为宝武集团外部董事。至此,宝武集团人事安排落定,随后将择机挂牌。
《中国经营报》记者11月2日向宝钢股份和宝武集团发函询问合并重组时间表和整合前景等问题,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综合各方最新表态,宝钢和武钢整合的原则是,“合并后竞争新业务时宝钢将有优先发展权和收购权”;原武钢集团将更多专注非钢业务;在项目上将重点发展(宝钢正在推进的)湛江项目,(武钢正在推进的)防城港项目则将与当地政府商议,寻求错位竞争的方式进行消化。
尽管宝武集团将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同时有利于我国正在推进的钢铁行业去产能,但中泰证券分析师笃慧认为,宝武集团是否能避免踏入国企整合效果不佳的怪圈还有待观察。兴业研究最新报告指出,应该关注因为企业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整而不合的风险。
人事落定
宝武集团的人事安排,此前市场多有猜测。重点是宝钢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徐乐江和总经理陈德容,武钢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国强与总经理邹继新,在宝武集团的框架之下如何安排的问题。
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宝武集团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可能分别任命两个人,加上总经理一共三个职位,对应徐乐江、陈德容、马国强三人在新的宝武集团的职位安排。
但中组部的任命通知结束了外界的猜测:马国强成为宝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其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自然免除;陈德容成为宝武钢铁总经理,其宝钢集团总经理职务自然免除。徐乐江宝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职务也自然免除,未能进入宝武集团核心团队,去向未定。
生于1963年的马国强,从1995年起在宝钢工作18年,曾任宝钢集团上市平台——宝钢股份总经理,当时在内部被视为仅次于董事长、总经理的宝钢集团三号人物。2013年7月以总经理的身份“空降”武钢集团,2015年6月成为武钢集团董事长。
业内人士认为,马国强兼具宝钢、武钢双重任职经历,出任宝武集团“一把手”,有利于避免两大钢铁集团合并重组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名称合并了而业务没合,业务合并了但人事没合。
在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原来的高管团队中,徐乐江是年资最长的一位,已在宝钢工作42年,未能进入宝武集团核心领导团队确实颇为令人意外。业内人士认为,徐乐江从2007年起已经连任三届宝钢集团“一把手”,按照央企“一把手”的任职原则,连任三届以后一般不再继续连任,需到其他部门“轮换”。
公开资料显示,宝武集团总经理陈德容具有政商两界的履职经历,曾任浙江省副省长,2014年“空降”平调至宝钢集团担任总经理。邹继新自大学毕业起在武钢工作27年,在宝武集团的职位是党委常委。
相关媒体评论认为,宝武集团的人事安排,客观上反映出央企在人事安排方面的某些倾向性,即倾向于任用具有跨企业履职的人员,此次人员具有更强的斡旋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合并之初的央企集团而言至关重要。比如,今年初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合并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也是选择了在中远任职多年,2011年“空降”中海的许立荣作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一把手”。
另有媒体援引接近宝钢决策层的消息源称,马国强“善于从财务的角度思考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未来容易过渡到资本管理,更符合目前发展的方向”。因为在本轮国企改革中,国企管理已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而且宝武集团也已经被国资委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出身会计师的马国强更受青睐。
重组效应
宝钢和武钢合并的初衷,首先是出于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战略考量。国务院于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随后,全国多个省市都明确了具体的去产能目标。就在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合并重组停牌之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参加2016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提到,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退出产能的目标为4500万吨。其中,宝钢和武钢2016~2017年的去产能目标分别为465万吨、140万吨粗钢产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10月27日在中钢协四季度信息发布会上透露,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实际退出产能可能达到7000万吨以上。而宝钢和武钢已经宣布提前完成2016年去产能目标。
从业务层面看,宝钢和武钢合并重组有其必要性。正如马国强在武钢股份10月28日召开的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所说,“长期以来,宝钢和武钢各自为阵,形成了今天产品结构高度相似的格局,双方合并重组则可实现在市场、技术、研发、管理、采购、物流五大协同效应,为宝武集团成为世界级钢铁强企带来机会。”
按照马国强的说法,在采购上,宝钢和武钢的铁矿石95%依靠进口,去年两家企业铁矿石采购量占到全球贸易量的4.8%,合并之后将大大增强上游议价能力。
在制造上,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均以板材为主,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合并之后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0%~90%,在制造水平、消耗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在营销上,宝钢和武钢都有各自的优势市场区域,合并之后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在核心产品上进行产销协同。
更重要的是,宝钢和武钢原是我国钢铁行业排名第二、第六的巨头,2015年的粗钢产能分别达到3493万吨、2577万吨,合并重组以后宝武集团将成为粗钢产能超过6000万吨、在我国钢铁行业总产量当中占据7.5%份额、总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钢铁“巨无霸”,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组是以“强化宝钢、弱化武钢”的原则推进。虽然马国强10月28日在武钢股份临时股东大会上强调,“到目前为止,双方没有任何项目因重组而停滞。未来,所有已投或计划投资的项目,都将按照一家公司的利益来重新论证。”
马国强表示,宝武集团未来将重点发展湛江项目,原武钢集团将更多专注非钢产业,市场十分关注的防城港项目今后将会重新定位。宝钢湛江项目与武钢防城港项目2012年同时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准生证”,都是千万吨级别的大型钢铁项目,但由于两大项目都位于北部湾,相距仅仅200公里左右,辐射半径十分相近,产品结构和目标市场也大致雷同,因此在宝武集团框架下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挑战
不过,宝钢和武钢的合并重组并非全无挑战。
一家能源国企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马国强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将是“人的问题”,要知道“钢铁企业从业人员众多,国企去产能特别是在人员安置上将存在很大的掣肘。”
马国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经表示,“在去产能大背景下,(武钢的)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可能会有4万人、5万人要找别的出路。”在实际操作中,武钢通过提前退休、发展多元化业务以及与地方政府、企业对接等方式安置了很多职工,才让武钢的去产能得以平稳推进。
由于宝钢和武钢合并重组的第一诉求就是钢铁行业去产能,业内人士预计在宝武集团整合的过程中,人员安置问题依然是摆在马国强面前的头等大事。
另外,就是债务问题。兴业研究最新报告认为,“合并后宝钢股份、宝钢集团、武钢集团三个主体的资产负债率都将有所上升;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的长期偿债能力都将有所下降,但仍较为安全。”该研报还提醒,应注意集团旗下偿债能力较弱的八钢和韶钢的违约风险。
上述研报披露,按照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数据评估,合并重组以后,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武钢集团的总负债额将分别达到4031.6亿元、2089.68亿元、156.85亿元;资产负债率将分别达到57.7%、55.22%、76.74%。
另外,中泰证券分析师笃慧认为,国有企业一直被诟病的是效率低下,本质上是由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并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拉郎配”式的国企合并重组可以解决的。从实践来看,内部挖潜、减员增效、效率提升、技术进步才是钢铁企业扭亏为盈、涅槃重生的根本道路。未来宝武钢铁能否走出国企整合效果不佳的怪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2015年年初开始,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开启了这一轮央企合并重组的大幕,两年以来,陆续产生了国家核电和中电投、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五矿和中冶、宝钢和武钢等多组央企重组的案例。但是从中国中车2016年上半年财报来看,2016年1~6月实现的净利润仅比2015年同期增长2%,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
数据显示,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36.11亿元、439.12亿元,同比增长9.12%、-12.34%;分别实现净利润55.98亿元、3.7亿元,同比增长148.33%、1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