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赤色宫家”之凋零

萧西之水
2016年10月27日,日本皇室目前最年长的成员三笠宫崇仁亲王辞世,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
比起日本皇室其他成员,诸如他备受争议的哥哥、昭和天皇裕仁,还有不久前有意退位的他的侄子、当今天皇明仁,三笠宫崇仁的知名度要低很多。然而,七八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三笠宫却每每利用其特殊身份,批评日本人的“辱华思想”,战后更是大量发表与皇室成员“保守”倾向不符的言论,乃至于遭日本右翼学者抨击为“赤色宫家”。
“这除了说是屠杀还能说是什么?”
“支那事变爆发以后,日军的暴虐行为,诸如掠夺、强奸、杀伤良民、放火等,为抗日宣传提供了证据……事变之所以未能解决,原因在于日军军人缺乏‘内省’、‘自肃’。”
日本人所说的“支那事变”,即中国人熟知的“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很难想象,上述是1944年1月5日三笠宫对南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123名尉级军官的“教育”讲话。三笠宫当时只有29岁,官阶也只是陆军少佐,“教育”对象自然只能是尉级军官。不过,由于他身份尊贵,“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松井太久郎中将也率领20多名参谋一同临席听讲,此言一出,场面一时间很为尴尬。
1943年1月,三笠宫从日本来到南京,出任“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勤务。由于三笠宫以“若杉”为印鉴,故化名“若杉参谋”,专门负责向驻南京日军宣传“对支(中国)新政策”。
所谓“新政策”,是日本为了摆脱对华作战泥沼而在1942年12月制定的新策略。当时日本对美作战接连吃了败仗,连年诱降蒋介石政府的计划又未能奏效,大本营方面便调整政策,一是陆军制定“五号作战计划”,直接进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二是竭力支持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国官方代表,意在抓住“日支间局面打开的一大转机”,消灭“重庆抗日的根据与名义”。
三笠宫此行目的,便是作为昭和天皇特使,到中国占领区广泛考察情况,找到“结束战争之法”。但这次战时任务,却深深改变了日后他与中国的关系。
早在来华之前,三笠宫已自学汉语三年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过英语,便更能对操英语的民族产生好感,这便是语言的作用……学习汉语并不仅是为了直接了解对方意思、进而成为外交工具,更是出于深入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夙愿。”
这番话给三笠宫的汉语译员木村辰男留下深刻印象:“在满洲(中国东北),高级将校多达数十名,然而能够自由使用汉语、试图与中国人互通意思的人却可以说完全不存在……殿下对汉语研究的态度实在令人感铭于心。”
半个世纪后的1994年,他接受《读卖新闻》社旗下月刊《this is 读卖》采访时回忆往事:“在南京总司令部,我曾经看过满洲日本部队的纪录片,在广袤的野外,中国俘虏好像被什么东西捆起来,(日军)向他们发射毒瓦斯或毒瓦斯弹。这除了说是屠杀还能说是什么?”
二战结束后,三笠宫来到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古代东方史的研究生。除汉语之外,三笠宫还自学了希伯来语,开始走上学术道路。或许正因战时在中国见闻和经历,三笠宫对军国主义者宣扬的“圣战”彻底不再相信,成了一位热诚的和平主义者。
“我作为旧军人,作为学者都责无旁贷”
对日本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三笠宫这位“赤色宫家”深深地反省。他不仅公开斥责那些怀疑或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学者,也反对恢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纪元节”(即传说中的古代日本建国之日),1998年更当面向访日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歉,表示“羞耻”与“歉疚”,“向中国人民谢罪”。
针对“纪元节”,三笠宫明确提到:“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本进行了盛大的纪元两千六百年纪念仪式,次年就突然进入了无谋的太平洋战争。无论虚构的历史多么璀璨,无论大义名分多么动人,那些信奉者都是开启了无谋战争之人……为了不让国民再陷入那种惨祸,我作为旧军人,作为学者都责无旁贷。”
应该说,三笠宫的所思所想,正是日本很多很有地位和名望的战争亲历者的缩影。起初,他们受到“圣战”“解放亚洲人民”这类华丽的口号所迷惑,成为侵略战争的追随者,但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与丑态之后,很快转变成坚决的反战派,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华友好的先行者。
比如,1957年起一直担任中日“民间大使”的西园寺公一(战前日本政坛元老西园寺公望的外孙),在战时是左翼活动家,为此甚至丢掉了西园寺家的继承权。比如1972年致力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首相田中角荣,也曾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当过骑兵上等兵。2001~2006年担任驻华大使的阿南惟茂,他父亲是侵华战争时期当过指挥官的“长沙之虎”阿南惟几。
天皇明仁也是战后的反战亲华派中的一员。1992年,在中国国际环境不甚友好的特殊情况下,明仁天皇坚持访华,表达了发展日中友好关系的意愿。近年来,日本社会整体“右转”之际,他更呼吁“学习从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历史,找到未来日本的应有之态”。
今年6月30日,明仁天皇夫妇前往东京圣路加医院,探望重病的叔叔三笠宫。按照昭和时代(1926~1989年)以来的惯例,皇族成员若非病危,天皇一般不会出面探望。就在那之后没几天,日本广播放送协会(NHK)便透露天皇有意“生前退位”的消息,明仁本人则在8月8日就此公开讲话,言辞中不乏悲凉无奈之情,或许这与他眼见叔叔病危不无关系。
随着三笠宫阖然长逝,以及年过八旬的明仁天皇萌生“退”意,战后七十年来积极倡导中日友好的老一辈日本皇室和政坛精英,绝大多数都退出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由于种种原因,对近现代历史的记忆淡漠甚至观念扭曲的现象,在日本年轻一代中很容易见到,中日友好事业谁来接班扛旗,是一个日益现实的挑战。 作者为新锐日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