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就业扶贫根本: 工厂植入当地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既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又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企业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解决产业一定程度上伴生着解决就业。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包括扶贫在内的工作。他认为,只有把工厂移植到当地,才能真正解决就业,实现更多贫困人口脱贫

解决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民营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就业扶贫,为贫困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方面,娃哈哈有许多成功经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娃哈哈共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17个省市,投资85亿元建立了71家分公司,直接吸纳就业近13000人。总裁办成雯告诉记者,自1997年以来,公司先后在四川广元市、湖北黄冈红安县等五个国家级贫困区和革命老区、西部地区投资设厂,间接提供了50万个就业机会。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的传化集团,以工业“反哺”农业,目前传化集团已经创造了15万个就业岗位,打造“互联网+农业”的新兴平台,带动种植户就业9.8万人,直接产值78亿元。未来五年还将提出“为百万人就业,为百万人脱贫,培养一万个物流小微企业”的新目标,为国家的扶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在甘肃临夏设立清真乳品基地,蒙牛在临夏“精准扶贫”进程中,将扮演“强力外援”的角色。 “壹清”工厂启动后预计年产值达4亿元,第一期工厂投产至少可为当地拉动1000个就业机会。同时,工厂成立后产生的“聚合效应”也将进一步构建产业链条,推动当地经济的综合全面发展,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富民强州的双赢目标”。

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之一,双汇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大量贫困人口的就业。集团副总裁杨冠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全国18个省市建设了20多家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带动170多万人从事与双汇相关的工作,使他们收入100多亿元。

提高技能

事实上,对贫困人口职业培训已成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手段。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就业促进方面就提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作为央企的中国石化集团为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实施了内容多样的劳务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2002年至2015年,中国石化在西藏班戈县投入资金600万元左右,实施医疗、教育、职业技能和干部培训等,帮扶提升当地居民的职业发展能力。中国石化在定点扶贫县举办各种培训班227期,培训53945人,帮助贫困县输出劳务工6997人,助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作为国内著名企业,万达集团在2014年就做出了 “企业包县”的扶贫举措,其中包括建设容纳5000人的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吸纳毕业生和农民工到万达集团就业。

而恒大集团投入30亿元扶贫资金,在对于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稳定脱贫的一揽子精准扶贫措施中,通过组织大规模培训,在恒大集团园林、酒店等下属企业和战略合作企业吸纳3万人就业。

刘正朋就是这3万人中的一员,通过参加就业培训班,正式成为恒大集团安徽六安公司的水电工,管吃管住外加每月的工资4000元。他的妻子徐兰兰说,丈夫现在有了在恒大集团这份稳定的工作,心里一块石头总算放了下来,不仅女儿学费有了着落,家里还能有一些结余存款。大方县安乐乡营脚村的汪维平则是通过培训后进入恒大在大方的学校建筑工地工作,每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不仅解决了三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家里盖了十多年的毛坯房也终于能如愿装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