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解物流最后一公里

科技进步已最大限度地化解应对双十一带来的压力和困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刘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年双十一都可以看到一些巨大变化,比较可喜的是,在双十一之后,技术取得的进步,处理能力得到的提升,都会变成常态化的能力。

比如电子运单和大数据派单。以前为纸质运单,成本较高,并且信息容易泄露,处理效率比较低。现在使用电子运单以后,成本至少压缩一半,而且信息隐含,效率极大提升。刘君表示,最大益处就是发货时,整个递送过程的数据链已经形成,传统的做法是发货以后放到处理中心,处理中心按照收件人的路径分拣,形成一定的路由,再到末端投递到消费者手里。现在则是,消费者下单后,在什么方位,路径自动就计算出来了。在城市的末端网点,每天能进来多少件,某一个时期进来多少件,通过电子数据预测的量比较准确,所以在应对方面能力就可以提前匹配了。

刘君称,海量数据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品质起了巨大的作用。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比如申通公司在义乌,每天海量的快件处理,是通过机器人进行。很多企业都在大量推广这些先进技术,包括今后的无人机投送。相信双十一能够很好地促进这个行业的能力以及服务品质的提升,尤其是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随之智慧物流也将逐渐建立起来,并将较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刘君看来,智慧物流首先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可喜的是,现在前端已经形成很好的数据源。有了数据源,分拣过程、运输工具组织,都是在数据的指引下。末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样。比如智能投递箱,仅仅3年时间已经投放10万组,每天投放量占总量的3%左右。快递员拿到包裹以后,放到包裹箱里,仅仅给用户发一个信息就可以了。在智能箱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公共的末端平台,它使用的是社会资源,也包括行业自有的资源。通过数据支撑,极大便利用户,同时也极大减轻末端压力,提高服务品质。所以,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将来消费者会感觉越来越便利。从便利和用户隐私安全角度来讲,建立公共平台,尤其是用数据支撑的公共平台是将来努力的一个方向。